韩寒--最好的年代_记二:人生不要太入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记二:人生不要太入戏 (第2/4页)

度》,当年全国图书畅销排行榜第一。

    2002年出版小说《像少年啦飞驰》,当年全国图书畅销榜排名第一。

    2002年出版作品精选集《毒》、《毒2》。

    2003年出版杂文集《通稿2003》,当年全国文学类畅销图书排名第三。

    2004年3月出版文集《韩寒五年》,除了在香港、台湾出版繁体版本之外,该书有法国、韩国、新加坡、日本等不同的版本。其中法国版本获得法国2004年10月法国最畅销图书。

    2004年出版小说《长安乱》,当年全国图书排行榜文学类畅销书第一。

    从以上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得出来,韩寒在这几年的创作成绩令人无法恭维,如果仍用一个退学中学生的标准去衡量他,还说得过去,起码一直在写,而且陆续有作品问世,又都在畅销榜上名列前茅。但是要当成一名创作型的作家来看,可能就太拿不出手了。除去散文及“韩寒语录”性质的《毒》和《毒2》,真正的小说只有两部,《三重门》和《像少年啦飞驰》。然而怎么看,这两本书其实都是同一本,都可以看做是作者在重新审视和演绎自己的生活,林雨翔就是韩寒,陈小露就是Susan,只不过十年之后他们又改了一次名字,到了《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的时候,变成了刘茵茵。

    作为一名伟大的作家,只会写自己的生活,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怎么露脸。即使别人不这么说,可是韩寒自己也心里发虚,他一定无数次地拷问过自己。如果大家都只能写自己的生活经历,那么谁来写《哈利波特》和《阿凡达》呢?即使他自己不拷问,可是也挡不住社会上各种质疑的声音。《三重门》热销之后,韩寒曾经在北京接受过“公审”一次电视台的专访,两位西装革履的拍砖行家(简称专家)把他扒了皮串在烧烤架上好一顿折磨,最后还来了三位大名鼎鼎的优秀大学生典范对比衬托韩寒的不务正业,集中炮火,猛轰这个标新立异的亨林怪物。那时候的韩寒虽然已经被当成了坏孩子的典范,可是他还在努力按照世俗公认的好孩子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该不该回答的提问他都老老实实回答,尽管他也夹枪带棍地反唇相讥但反击得始终十分谨慎而低调。由于电视台在播出时用了许多足以颠倒黑白的剪辑技术,最后播出的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长长刘海遮住一只眼睛的韩寒成了十足的反面演员,这场审判自己的访谈应该是韩寒日后不愿意接受采访的一个重要原因。以至于他宁肯损害自己应得的商业利益,也要坚持这样的原则:

    “不参加研讨会,交流会,笔会,不签售,不讲座,不剪彩,不出席时尚聚会,不参加颁奖典礼,不参加演出,接受少量专访,原则上不接受当面采访,不写约稿,不写剧本,不演电视剧,不给别人写序。”

    当然,评价一台节目的效果如何不应该只看编导及制作方的主观愿望,单从观众方面来看,适得其反,播出之后,韩寒火了,不可抑制地火了。人们记住了他在火刑现场的微笑:“喂,专家大哥别瞎拍了,从你说的话听起来,你的人生体验比我的还要浅薄。”在他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个中学生敢在公开场合对学者先生如此说话,而韩寒睥睨一切的眼神无疑在说:学者算个屁,谁也别装B!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十年前CCTV在对话节目中所请的这三位高唱爱国主义的女大学生楷模,在现场极尽其能地猛烈批判了个人主义典型的坏中学生韩寒。但十年后,高中肄业生韩寒坚决留在了中国,并且成为意见领袖,而那三位高唱爱国主义的大学生已全部定居国外。而韩寒,曾经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被认为是需要社会关怀拯救的异类,一个不合格的肄业中学生,现在是中国百大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依旧在用他的文字悬壶济世般地说出中国人最真实的声音。

    不可否认的是,从横空出世那一天到今天,赞赏与批评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始终跟韩寒如影随形。无论他在知识分子中得到了多么广泛的认同,总还是有人拿他当一个中学念不完的叛逆小混混,就好像别人都在长而他永远停在了17岁一样。韩寒一直都要面对“你是否江郎才尽了”的质疑,写或者不写,怀疑就在那里,不生不灭。于是,2004年,二十二岁的韩寒终于推出了他的第一部创作型的小说《长安乱》,单从故事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来说,全是“编”的,他没有过寺院生活的经历,也没读过佛经禅理,更不会武功。故事发生的场景第一次从校园挪进了韩寒所不熟悉的禅林,而且是在广大武侠爱好者都很熟悉的武侠第一圣地——少林寺。但是,这不是一部武侠小说,尽管很好看也很耐看。如果我们把少林寺换成市南三中或者松江二中,应该很好理解,把释然和尚变成林雨翔或者韩寒也没有难度,然后顺理成章地,马德保变成了师父,而喜乐则演出了“Susan前传”故事就此展开。还是一所学校、几位老师、一帮同学,唯一的区别只是,他们的江湖从课堂闹到了嵩山。

    三、语不惊人死不休

    在这样一部残酷青春偶像剧里,韩寒依靠什么来打动人、感染人呢?还是他那相声剧一般三番四抖的“包袱”韩寒自称,如果一百行里还没能让读者笑,那么这一段就是非常失败的,非改不可。且看下面这个小桥段:

    六岁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