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辑心灵独白3-1 (第6/7页)
,他们把对方作为一面镜子,在里面看见了自己的形象。 蔡元培聘陈独秀更是一段佳话。据汪孟邹回忆说,1916年年底的那些天“蔡先生差不多天天要来看仲甫,有时候来得很早,我们还没有起来,他就招呼条房,不要叫醒,只要拿凳子给他坐在房门口等候。” 陈独秀从来没有在大学教过书,又没有什么学位头衔,蔡元培为何力约他出任文科学长?蔡说“翻阅了《新青年》,便决意聘他。”陈起初回绝说:“不干,因为正在办杂志…”蔡说:“那没关系,把杂志带到学校里来办好了。” 这就是蔡元培的伟大。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不过是想让诸葛亮帮他个人打江山,蔡元培请陈独秀,却完全是为了办好北大,境界高出刘备岂止十万八千里。我遥想蔡校长默默地坐在旅店门口的那些清晨,心里暖乎乎的。这位前清翰林、光复会领袖、留洋学者,坐在简陋的木凳上时,在想些什么呢?北大就像是将要出生的孩子,在他淡淡的、宁静的微笑里孕育着。阳光的影子在窗格子上悄悄移动,先生从沉思中醒来。 北大有过许多任校长,留名者寥寥。蔡元培获得所有人的敬重,原因肯定不简单。时下,我在学校里常常看见某些九品芝麻官甚至不入流的办事人员也对教授阿责有加,我就想:北大离“北大精神”已经很远了。北大,不再是教师和学生的北大,不再是知识的北大,不再是人文的北大;北大,变成了权力的北大,资历的北大,生物学和计算机的北大。 那么多的老师和朋友跟我讲起蔡元培。其实,大家都没有赶上能够谛听蔡校长的教诲。 潘光旦是一个被遗忘了许多年的名字,因为心理学是一门被权力驱逐出科学领域的学科。直到80年代《性心理学》重版,我们才知道蔼理斯的译者是潘光旦。宿舍里,每人的床头都有一本《性心理学》。 1966年的那场大风暴里,潘光旦却被辱骂为“流氓教授”红卫兵命令先生到清华园一角除草。先生以衰老之年,残废之躯,无辜成为暴力的实施对象。独腿的潘先生因不能像正常人蹲踞工作,曾恳求携一小凳,以便于坐,竟遭到昔日的学生惨无人道的拒绝。先生曾有著名的“从游论”认为教育乃是大鱼引导小鱼游,此时当是何种心境?他被迫坐于潮湿的地上,像畜牲一样爬行着除草。1967年5月,先生病重,膀胱及前列腺发炎,小腹肿胀如鼓,便溺不通,不获医治,惨痛哀号数日,于6月10日惨死。 在这桩悲剧里,被害人和害人者的界限应当格外分明。但我没听说哪个学生的忏悔——他们只是说自己当年太天真,被欺骗了。 许广平有一段回忆鲁迅的文字:他不高兴时,会半夜喝许多酒,在我看不到他的时候,更会像野兽的奶汁所养大的莱漠斯一样,跑到空地里去躺下。至少或者正如他自己所说,像受伤的狼,跑到草地去添干自己的伤口,走到没有人的空地方蹲着或者睡倒。有一次夜饭之后,睡到黑黑的凉台地上,给三四岁的海婴看到了,也一声不响地并排躺下。 这样的场景是令人无法忘怀的。现在喝酒的人,大抵都是因为快乐,官僚和商人们以上千元一瓶的人头马豪饮。然而,这仅仅是价格的高低而已,他们跟猪圈里喝水的肥猪们没有什么区别。真正的饮者乃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是曹cao、是刘伶、是李白、是东坡、是鲁迅、是郁达夫、是金庸古龙小说中的大侠们。酒之诞生,乃是源于人感情的脆弱。真正喜欢喝酒的人,在喝酒之前就已经知道酒什么也改变不了,对酒并不抱什么希望,因此永远不醉。 在1997年3月27日的《文艺报》上看到这么一则消息:云南省作协召开“三大件”文学创作选题论证会。据报道说,云南作协向全省作家征询未来一到五年的创作规划,各地的作家都报来了自己不同门类的创作计划,省作协在既要突出主旋律,又要保证各种风格、题材的文学作品百花齐放的前提下,结合老。中、青三代作家的比例和民族作家的分布情况,确定了首批参与选题论证的19位作家。 这则报道比《聊斋志异》的故事要精彩许多。经济都已经是市场经济了,文学还在“计划——里鬼打墙。按照年龄、按照民族,确定比例来挑选作家作品,是对文学本身的羞辱。作协领导的用意是良好的,现在不是在宣传扶贫么,文学也应该扶一把,挑选一批作家重点扶植,岂不能“多快好省”地出作品? 可惜创作不是母鸡下蛋。第一流的作家往往都是“扶不起来的阿斗” 燕园旧事。有的旧事仿佛海市蜃楼。旧事我都没有经历过,是听学长们讲的。 据说,80年代中叶三角地的海报字迹工整,好些是抄录自己的论文提要,然后在后面写道:“以文会友,肝胆相照,对我的论文有兴趣,或者在这一领域有所见解的同学,欢迎来与我讨论交流,我的住址是:X楼X室。”据说,那时候先生与先生。先生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见面,所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在读什么书?你在写什么文章?”然后就热烈地讨论起来。三十出头的学长在谈论这些旧事的时候,一脸的伤感;而我在倾听的时候,却是整颗心神往之。因为,三角地我所能看到的海报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一天能挣500元”、“重金征求托福高手,绝对保证安全”、“霸必龙酒巴,情侣最低消费25元”… 白发宫女在,闲话说玄宗。天宝的遗事,真的是一杯陈年的老酒?而我,宁可早生一头的华发。 王安忆去采访女劳教队,管教干部向她推荐了一些采访对象。她们推荐的人选确实都很有意义,比较有“故事”可是王安忆发现,这些人是经常由干部推选去和采访者说话,她们的表述过于完熟和流利,她不禁怀疑:其间真实的东西是不是很多。 掩盖其实的手段有很多种,这也许是其中最具善意的一种。这样的场合,是对采访者智商的最好的检验。 畏惧。信仰便是“畏”这一点德国诗人席勒讲过。席勒认为,一个自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