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十二 (第5/7页)
此始。 五十三 谢深甫云:“诗之为道,标举性灵,发舒怀抱,使人易于矜伐。”此言是也。然如杜审言临终谓宋之问曰:“不见替人,久压公等。”袁嘏自称己所作诗“须以大材迮之:不尔,飞去。”言虽夸,尚有风趣。汉桓帝时,马子侯自谓知音,弹《陌上桑》,左右尽笑,而子侯犹摇头自得。则蚩狞太过矣。今之未偕竞病而诗狂欲上天者,毋乃类是? 五十四 孙兴公说曹(按原为“高”,据民国本改。)辅佐“如白地光明锦,裁为负版裤。虽边幅颇阔,而全乏剪裁”宋诗话云:“郭功甫如二十四味大排筵席,非不华侈,而求其适口者少矣。”一以衣喻文,一以食喻诗:作者俱当录之座右。 五十五 淮南程氏虽业禺荚甚富,而前后有四诗人:一风衣,名嗣立;一夔州,名盗;一午桥,名梦星;一鱼门,名晋芳。四人俱与余交,而风衣、夔州,求其诗不得。鱼门虽呼午桥为伯父,意颇轻之。余曰:“午桥先生古风力弱,近体风华,不可没也。”如《看花不果》云:“蜡屐也思新草色,病酲偏负晓莺声。”《赠僧》云:“楼前常设留宾榻,岩下多栽献佛花。”《桐庐》云:“百里烟深因近水,一年秋早为多山。”皆佳句也。 五十六 齐武帝于兴光楼上施青漆,谓之“青楼”;是青楼乃帝王之居。故曹植诗“青楼临大路”;骆宾王诗“大道青楼十二重”:言其华也。今以妓为青楼,误矣。梁刘邈诗曰:“倡女不胜愁,结束下青楼。”殆称妓居之始。 五十七 《小雅》:“惟桑与梓,必恭敬止。”考上下文,并无乡里之说。张衡《南都赋》:“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旧里焉。”后人因之,遂以桑梓为乡里。 五十八 宋潜溪曰:“人皆云:‘陶渊明不肯用刘宋年号,故编诗但书甲子。’此误也。陶诗中凡十题甲子,皆是晋未亡时,最后丙辰,安帝尚存,琅琊王未立;安得弃晋家年号乎?其自题甲子者,犹之今人编年纂诗,初无意见。” 五十九 黄鲁直诗“月黑虎夔藩”,用少陵《课伐木》诗序,云:“有虎知禁”“必昏黑撞突夔人屋壁”夔者,夔州人也。鲁直以“夔”字当“窥”字解,为益公《题跋》所讥。 六十 郭注《尔雅》:“阏逢摄提格,未详。”司马贞《索隐》以《尔雅》为近今所作,所记年名不符古。钟鼎从未有以阏逢摄提纪年者。郑夹潆曰:“今人编年,好用《尔雅》,名甲为阏逢,乙为旃蒙:是以一元大武为牛也。夫隐语为眢井逃难之言,岂可施于简编乎?”顾宁人有古人不以甲子纪岁之说。又云:“古人不以王父字为字。”按《通志》历举春秋时以王父字为字者八十余条。顾最博雅,竟不曾见过《通志》,何耶? 六十一 吴冠山先生言:“散体文如围棋,易学而难工;骈体文如象棋,难学而易工。”余谓古诗如象棋,近体如围棋。 六十二 何南园咏《野菊》云:“绝无人处偏逢我,不寄篱边独羡君。”写“野”字妙。李琴夫咏《瓶菊》云:“未许园林终晚节,不妨风雨到重阳。”写“瓶”字妙。李又有“风定雨丝直”,五字亦佳。 六十三 鱼门太史云:“古文有可读者,有可观者。”余谓诗亦然:有可读者,有可观者;可观易,可读难。 六十四 鲍雅堂之妹,诗人步江女也,名季姒,工吟诗。金棕亭赠云:“续史正堪兄作伴,工吟恰好父为师。” 六十五 己卯冬,余在扬州,见门生刘伊有《游平山诗册》;作者十余人,俱押“卮”韵。余独赏如皋顾秀才驹“清响忽传楼外笛,严寒争避手中卮”之句。后官湖北归,卜筑于如皋百步。余过其居,主人感二十年前知己,欣然款接,宴饮水窗,出新诗相示。《西湖》云:“白沙堤外荡舟行,烟雨空潆画不成。忽见斜阳照西岭,半峰阴间半峰晴。”“花坞斜连花港遥,夹堤水色淡轻绡。外湖艇子里湖去,穿过湖西十二桥。”《虎丘》云:“片石尚留金虎迹,千花都是玉人魂。” 六十六 余过如皋,访冒辟疆水绘园。荒草废池,一无陈迹;惟败壁上有断句云:“月因恋客常行缓,风为吹花不忍狂。”刘霞裳有句云:“一片乱红吹满地,看来最忍是东风。”正与此意相反。 六十七 杭州何春巢年少耳聋,而风情独绝。有《秦淮竹枝》云“猩红一点着樱唇,淡抹春山黛色匀。压鬓素馨三百朵,风来香扑隔河人。”“远近听来笑语声,板桥西畔泛舟行。寻常一柄芭蕉扇,摇动春葱便有情。”“兰桡最是晚来多,万点红灯映碧波。我已三更鸳梦醒,犹闻帘外有笙歌。”“夕阳两岸画楼台,红藕香中一棹回。别有芳心卿不解,扁舟岂为纳凉来?” 六十八 吾乡王百朋先生《过李白庙》云:“气吞高力士,眼识郭汾阳。”只此十字,可以概太白生平。 六十九 郭明府起元,字复堂,闽中孝廉,受业于蔡闻之宗伯。蔡为理学名儒,而郭以任侠闻。蔡有家难,郭为证佐,至受官刑;交臂历指,口无二辞。后宰盱眙,与余同官。有《客中秋思》一绝云:“销魂何处盼仙槎?客鬓逢秋白更加。遥指断桥垂柳岸,前年曾宿那人家。”《赠方南堂》云:“一瓢自可轻千乘,三径还堪抵十洲。”《比舍》云:“熏衣香出红窗外,斗草声喧绿树边。”其母夫人陈玉瑛,自称左芬侍史。佳句云:“欲别难为别,吞声古渡头。妾心如此水,相送下渝州。” 七十 刘悔庵有句云:“石交惟旧砚,火伴是寒炉。”陈古渔《吊六朝松》云:“剧怜儿辈不及见,真似古人难再生。”俱有东坡风味。 七十一 霞裳与其父役于慈湖,舟覆江中。时当腊月,两人赖衣裘,故浮水不沉。有救船至,父曰:“我老矣,速救我儿!”儿曰:“不救吾父,我不受救!”父子推让,适又有船来,遂得两全。陶景山明府赠以诗曰:“本是龙门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