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六 (第5/8页)
作如水,自为江海;考据如火,必附柴薪。‘作者之谓圣’,词章是也;‘述者之谓明’,考据是也。” 五十二 余任江宁时,送尹文端公移督广州,云:“天上本无常照月,人间还有再来春。”未五年,果仍督江南。 五十三 元相称韩舍人诗:“欲得人人服,能教面面全。”又曰:“玉磬声声彻,金铃个个圆。”韩舍人,即昌黎也。昌黎硬语横空,而元相以此二联称之。此中消息,非深于诗者不知。 五十四 怀古诗,乃一时兴会所触,不比山经、地志,以详核为佳。近见某太史《洛阳怀古》四首,将洛下故事,搜括无遗,竟有一首中,使事至七八者。编凑拖沓,茫然不知作者意在何处。因告之曰:“古人怀古,只指一人一事而言,如少陵之《咏怀古迹》;一首武侯,一首昭君,两不相羼也。刘梦得《金陵怀古》,只咏王涪楼船一事,而后四句,全是空描。当时白太傅谓其‘已探骊珠,所余鳞甲无用’。真知言哉!不然,金陵典故,岂王溶一事?而刘公胸中,岂止晓此一典耶?” 五十五 松江有徐媛者,十峰先生之女。黄石牧太史述其《续绣余集》一绝云:“仰视天无星,俯视月如霜。月正人影短,月斜人影长。”其母张夫人能诗,所云《续绣余》者,以母夫人先有此集名也。 五十六 黄石牧太史未遇时,馆于青浦盛氏。范笏溪先生访之,为阍人所阻,懊恼而返。华亭至青浦,已百里矣。黄知之,深不自安。赠诗云:“高鸿渺渺过无迹,凡鸟匆匆去未题。妒杀绿杨丝万缕,曾牵范舸在长堤。”后海宁陈文简公延石牧于家,范所荐也。范于黄为先辈。范卒后,黄为序其《四香楼诗集》,而述其在叶忠节公席上《赠欠山》诗云:“有客夜归迷旧路,隔村树黑远疑山。” 五十七 余幼时家贫,除“四书”、“五经”外,不知诗为何物。一日,业师外出,其友张自南先生携书一册,到馆求售,留札致师云:“适有亟需,奉上《古诗选》四本,求押银二星:实荷再生,感非言罄。”予舅氏章升扶见之,语先慈曰:“张先生以二星之故,而词哀如此,急宜与之。留其诗可,不留其诗亦可。”予年九岁,偶阅之,如获珍宝:始《古诗十九首》,终于盛唐。伺业师他出,及岁终解馆时,便吟咏而摹仿之。呜呼!此余学诗所由始也。自南先生其益我不已多乎! 五十八 阮亭尚书自言一生不次韵,不集句,不联句,不叠韵,不和古人之韵。此五戒,与余天性若有暗合。 五十九 甲辰秋,余在广州,有传蒋苕生物故者。未几,接苕生手书,方知讹传。到桂林,告岑溪令李献乔明府。李喜,《口号》一绝云:“狂生有待两公裁,未便先期一岳摧。岂为路逢章子厚,端明已自道山回。”李心折袁、蒋两家诗,与赵云松同癖。 六十 余在桂林,淑兰女弟子偶过随园,题壁见怀云:“为访桃源偶驻车,仙云何处落天涯?喜看几笔簪花字,犹领春风护绛纱。”“几度蒙招未得过,居然人似隔天河。偷公朝考句。非关学得嵇康懒,半为风多半病多。” 六十一 戊辰秋,余宰江宁,将乞病归;适长沙陶士横方伯调任福建;路过金陵,谓余曰:“子现题升高邮州,宪眷如此;年方三十,忽有世外之志,甚非所望于贤者也。”余虽未从其言,而至今感其意。甲辰在广州,遇方伯之孙,诵乃祖《买书歌》曰:“十钱买书书半残,十钱买酒酒可餐。我言舍酒僮曰‘否’,咿唔万卷不疗饥。斟酌一杯酒适口,我感僮言意良厚。酒到醒时愁复来,书堪咀处味逾久。淳于豪饮能一石,子建雄才得八斗。二事我俱逊古人,不如把书聊当酒。虽然一编残字半蠹鱼,区区蠡测我真愚!秦灰而后无完书。” 六十二 同年李湖,字又川,巡抚广东,以清严为政。舆人歌云:“广东真乐土,来了李巡抚。”圣眷甚隆,而积劳成疾。薨时,香亭往送入殓,见公面目手足作黄金色,光耀照人,亦一奇也!巡抚贵州,《入境口号》云:“双旌遥指贵阳城,紫盖红旗夹道迎。自愧书生当重任,不知何以报升平。” 六十三 周栎园论诗云:“学古人者:只可与之梦中神合;不可使其白昼现形。”至哉言乎! 六十四 乙丑,余宰江宁。有张漱石名坚者,持故人陈长卿札,求见,赠云:“他年霖雨知何处?记取烟波有钓徒。”后岁丙子,同杨洪序来随园,年七十余,喜所居不远,月下时时过从。别三十年,杳无音耗。丙午二月,过洪武街,遇老人,乃其子也;方知先生八十三岁,委化陕中。为黯然者久之。次日,其子抱先生全集,属为点定。《偶成》云:“细雨潇潇欲晓天,半床花影伴书眠。朦胧正作思乡梦,隔院棋声落枕边。”鄂文端公为苏藩司,选《南邦黎献集》,擢君第三。 六十五 苕生携妇游摄山,余寄诗调之。苕生答云:“樵夫汲妇互穿云,老佛低眉苦不分。客路偶然携眷属,游踪未必感星文。漫劳史笔传佳语,却被山灵识细君。谁与洪崖描小影?鹿皮冠伴水田裙。” 六十六 余得绍兴十八年《题名碑》,朱子乃五甲进士也。王葑亭中翰戏题云:“若使当时无五甲,先生也合落孙山。”朱子小名沈郎,亦载碑中。 六十七 武将能诗,皆由天授。刘大刀名挺,本姓龚,湖广人。其七世孙某来作江宁都司,诵其先人遗句云:“剪发接缰牵战马,拆袍抽线补旌旗。胸中多少英雄泪,洒上云蓝纸不知!”戚继光亦有警句云:“风尘已老塞门臣,欲向君王乞此身。一夜秋霜零短鬓,明朝不是镜中人!” 六十八 乾隆丙辰,唐公莪村为太常寺卿。余鸿词报罢后,袖诗走谒。公奇赏之。次日,即托其西席朱君佩莲道意,欲以从女见妻。余以聘定辞,公为惋惜。至今感不能忘,垂五十年矣。甲辰到端州,见公《赠关庙瑞公上人》一律云:“何因来古寺?冷落二年羁。性拙宜僧朴,身危仗佛慈。险夷无定象,梦幻有醒时。一笑成今别,前途最汝思。”纸尾注云:“甲子冬,缘事来肇庆,羁栖二年。今丙寅夏,将之任山左,赋诗留别。”盖公任广西方伯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