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一十八章抗战淞沪抗战下野覆 (第1/4页)
第六百一十八章 抗战 淞沪抗战 下 “我军苦战,自己达申未已,势濒危六十辈者大忿,慷慨请决死,各缠大爆弹环其胸背及四体,并以火油濡上下衣,分伍潜入敌阵,突扑地搪掌,弹齐发,骨rou皆糜碎贼出不意,当者亦糜碎;远近相应,仓卒中,贼以为大军袭至,遂大溃我军趁势遂北,十余里而后止,浜水为之不流” 这是《申报》刊载的传奇故事 慷慨赴死,与敌集体同归于尽这样的故事,无疑最能让人为之震撼激动而且,还不止这样,这个故事的版本还越传越多,比如还有写中国勇士们趁着敌人熟睡,摸入敌营,与敌同归于尽的 然而,故事终究只是故事,却并非事实 纪家桥血战,自晨至夜,12小时内122旅发起几次全线进攻日军想熟睡,能睡得着吗? 9点,别说仗正打得激烈,就是不打仗也不是睡觉的时候,何况还是在敌前的阵地上 而且,如此狭小正在激战的战场上,60个人如何能潜入敌阵?还有,人rou炸弹,那是要挤到人堆里,起码是要靠近日本人才有作用,可六十个人潜入,要想不被敌人发现,却又得离日本人远一点,还要能做一齐拉响炸弹,这样互相矛盾的集体自杀式攻击,其实根本没法做到至于“搪掌,弹齐发”在激烈的枪声和爆炸声中,还想拿“搪掌”的声音作为一齐拉炸弹的信号,是富有想象力 只不过这样的想象力很能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本已踊跃的支前行为,在这个故事的推动下,上海人支援前线的行动趋热烈 纪家桥的胜利捷报如春风般一夜之间吹遍大江南北全国民众,特别是上海的民众,用欣喜若狂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在这个神奇的故事鼓舞下,民众的捐款加踊跃,十九路军甚至已经收到通过汇丰银行转来的海外华侨的支票 从九一八以来,东北军畏敌如虎,拔脚开溜,把大好河山白白送于日寇东北军一连串让人瞠目的表演让所有有羞耻心的中国人都无地自容,民众不禁在问,难道这就是中国人的军队吗? 而同样是中队,19路军在上海却奋起抵抗而且从报纸上看,中队似乎还打得很好这样的强烈对比,让民众对这支衣衫褴褛的19路军,不由刮目相看,顿时崇拜的不得了不管是物质援助还是言论的赞扬,如潮水一般汹涌而来 这种场面,在上海战事刚刚打响的时候,十九路军却根本没感觉到上海人对他们的偏爱 因为战事刚起之时吓怕了的上海老百姓的普遍反应,并不是如何上火线去帮助19路军而是如何逃难因为,因为自鸦片战争以来还没有哪一支中队,在上海这地方打败过洋人,即便是东洋人也没有打败过 上海各处华界的百姓,不管是不是在战区,要么纷纷涌入租界,要么向苏浙后方逃跑,以至于通往苏州的公路都被堵塞 就在大伙拥挤在一起往后方逃难时,仅有一小群人,逆着人流向战区而来,赶来支援19路军他们是中国民间红十字会的救护队 战斗在28日夜打响后,仅仅几个小时之,红十字会的救护队就从租界出发了,此时正是29日的清晨当时,从租界到闸北,几个交通要道都是有铁闸门的救护队来到铁闸门边时,发现铁闸门已经被租界的巡捕关起来了,门外挤满了哀求开门的中国难民,铁闸门外不远处就是被战火点燃的残垣断壁,巨大的黑烟笼罩在战区上空 在这一片如同世界末日般的凄惨场景面前,红十字会的救护队员们,并没有拿交通断绝当借口退缩,而是默默地绕远路,从西面经过沪西出租界,再折回进入闸北战区,进入了上海北站开始抢运伤兵 这一天,上海北站的建筑遭到严重毁坏,淞沪警备司令部的装甲列车扛不住日军飞机轰炸,从北站夺路退向后方驻守在此的宪兵连也因为燃烧弹引起的大火纷纷逃出北站而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护队员们此时却出现在上海北站,从容镇定地抢运伤员,毫不退缩其视死如归的气魄,令军人们亦为之肃然起敬 他们的行动,逐渐感染了民众,如冰山融水一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救援的队伍中来闸北民间慈善组织蓝十字会也赶了过来,中国童子军也出现在战场上 一说童子军,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儿童未成年怎么能进入战区救人呢,这不是太危险了吗? 其实,民国时,所谓的童子军分三种,12岁以下的叫幼童军,12岁到18岁又为一档,真正进入战区的,其实是第三档,年满18岁的青年童子军,都已经是成年人了,准确地说,应该叫青年军 在事变当日,最活跃的童子军来自基督教慕尔堂,这批童子军将从战区救出的一百多名难民安置在教堂里不但是基督教,报恩寺的和尚们也敞开大门,收容无家可归的难民 在纪家桥大捷的消息传来后,民众的热情高上至名人富商,下至普通百姓,民众支前场面热烈至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几乎人人都行动起来 那么,在这神奇的传说的背后,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奇袭呢 其实,参加奇袭的这支部队,虽然不是六十人,可兵力也并不多,只有两个连不到三百人,而且还不仅是十九路军的人 这两个连中的一个连,全连官兵仅有六十人他们拿的不是步枪,而是清一色的驳壳枪和手榴弹,并且人手一把大刀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这样的恶战怎么会拿上阵 要知道那年头,中国人可没多少冲锋枪,驳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