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第3/13页)
丁皓见珊珊的唐诗背得差不多了,又有继珍在,就站起身来朝西平、继珍那边说:“你们聊吧,我回房里歇会儿去。” 继珍忙跑过去,搀住丁皓,说;“爷爷,我扶你回房去。”一边朝西平使个眼色,表示马上回来。 白蕙也趁机对珊珊说:“我们也该到小书房做作业去了。” 西平抬抬身子,似乎想说句什么留住白蕙。但想了想,终于没作声,看着她和珊珊相跟着上楼去了。 白蕙她们还没走到小书房,就听到客厅里已传出继珍的谈笑声。 白蕙认真辅导珊珊做了学校布置的假期作业,又教她几个新的法语单词,听她背诵一段法文课文,就已快到吃午饭的时候。 她看珊珊有些倦怠,就吩咐五娘给她洗洗手,然后领她玩一会儿。白蕙自己则回到了卧房。 雨早已停了,窗外是夏日耀眼的阳光。白蕙打开窗户,一股清新的空气流进来。她不禁深深吸了口气。 突然有人敲门,她连“请进”还没来得及说,门就开了。门外站着继珍。 “我听说你住在这里,来你房里看看。” 不等白蕙邀请,继珍进得房来,含着颇有用意的浅笑,审视着房间。她的目光从浅蓝色绣花床罩溜到白色网格的窗帘,又从那张收拾得整整齐齐的小书桌移向摆着一些书籍和小玩艺儿的小书架。那只白漆小衣柜上,镶着一面长长的镜子,继珍斜眼朝镜中看去,看到白蕙双手紧握着微僵地站在那里。她傲然地笑了一下,说:“哦,你的住处很不错嘛!” 正在这时,女佣菊芬手拿一束新采的紫色蝴蝶兰走进屋来。她径直走向书桌,继珍这才发现书桌上放着一只不大的瓷花瓶。 继珍一面看菊芬往花瓶插花,一面赞叹:“这花真漂亮,多新鲜啊!”菊芬说:“今天早晨下雨,我等雨过后,让太阳晒了晒才摘的。看,还带着水珠呢。” 白蕙过意不去地说:“菊芬,其实不必天天换的,太麻烦你了。” “那可不行,”菊芬说着,把脸转向继珍“蒋小姐,你不知道,这可是少爷亲自吩咐的,一定要天天给白小姐换上这花。少爷的话可不敢不听。” 菊芬说完,拿起换下的宿花,向二位小姐点点头,走了出去,并随手把门关上。 继珍猛地一个转身,狠狠地咬了咬牙,脸色变得煞白,即使从她肩背的颤抖,也能看出她心情的激动。但当白蕙走过来请她坐下时,她已强制自己恢复了笑嘻嘻的愉快神态,但她的声音却是冷冰冰的:“白小姐,你真不简单呀,丁家上上下下尽夸你好。爷爷一口一个阿蕙,珊珊口口声声叫你蕙jiejie…。 “他们都待我很好。” “西平呢,他也老想着你呀,还让人给你天天送鲜花。据我所知,他对女孩子从来不是太细心、太殷勤的。” 白蕙听到这儿,觉得那话里除了凉气以外,还大大增添了酸气。她不知如何回答,只好笑而不语。 继珍终于没有坐下来。她把那只小皮包往肩上一甩,看也不看白蕙,说;“好,不打扰了。”说着便朝门口走去。 白蕙随在她身后,送也不是,留也不是,末了憋出两句话来:“快吃午饭了,你不吃了饭再走?” 一声冷笑,继珍停了脚步,扭过头来:“一般来说,我不愿在别人家吃饭。我不象有些人。我不习惯把别人的家当成自己的家!” 她们四目相对了。一双眼睛几乎要喷出火来,另一双眼睛却突然涌起泪水。但那泪水在它主人的极力控制下,只是在眼眶里打转,却终于没有掉下来。在有的人看来,那充盈着晶莹泪水的大眼睛实在太美、太惹人爱怜,哪怕只瞥它一眼,铁石心肠也会变得温和柔软起来。可是今天,那一汪泪水却无论如何浇不灭燃烧在另一双眼睛里的妒火。 “祝你在丁家的这种日子能过得长久! 继珍扔下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头也不回地走了。 随着房门“砰”地一响,白蕙的眼泪刷地冲出眼眶,直落衣襟。在这一刻,她眼既不见,耳也不闻,连自己现在身在何处,为什么还要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都完全懵然不明,她的脑际全然一片空白。 巴黎对于方丹来说,差不多可以算是第二故乡,她对它真是太熟悉了。 她的童年大半在巴黎度过。她的祖父是大清驻法国的使节,常年在国外生活,未免孤单寂寞。于是,方丹这个唯一的孙女长到六岁时,便被他接去,同去的还有奶妈以及奶妈那个从小和方丹一起长大的儿子。作为掌上明珠,方丹一面在祖父膝下承欢,一面由祖父延聘法籍教师加以欧式教育。到了上学年龄,又进得一所贵族学校。直到她十四岁那年,才随因年老体衰而卸任的祖父一起回到国内。 成人之后,她又曾到法国住饼三年。那时她刚刚和丁文健结婚,小夫妇俩根据方丹父亲方汝亭的安排,赴法国度蜜月。方汝亭还让乘龙快婿在方氏产业的法国分公司担任协理,以便他广交朋友,熟悉业务,将来好继承他的事业。方丹的上面原本还有一个哥哥,谁知享寿不永,幼年夭折。方丹之母又在分娩方丹时得产褥热而死。方汝亭讨过一房姨太太,但未能生育,从此绝了延嗣的希望,遂把全副心思集中在爱女身上,而丁文健正是他亲自遴选的佳婿。 方丹二次居留巴黎,并在那里生下西平。作为一个少妇,她的社交范围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愈益宽广。她的美貌、她的资质、她的教养、她的热情好客的性格,都使她不仅在巴黎的华人圈子里享有很高声誉,而且也极受法国上层社会的青睐。丁文健是初到巴黎,之所以很快便站住脚跟并把事业弄得颇有气象,得力于方丹的帮助,可谓非浅。若不是几年后方汝亭患脑溢血突然中风,方丹绝不会随丁文健匆匆回国。 然而,自那次回国,并按照方汝亭的遗嘱同丁文健一起搬回上海西摩路82号方宅(后改为丁宅)以后,光阴荏苒,一晃就是二十多年,方丹竟再没有机会来到法国。当她在常年平凡的生活中感到无聊烦闷、抑郁寡欢之际,每每不由得忆起当年在巴黎的生活,忆起自己无忧无虑的终年快乐时光。 这次随丁文健重赴巴黎,开头几天,她是那样地兴奋。拜会故交,结识新友,虽然十分繁忙,她还是独目一人把当年的游踪重访一遍。堪称世界艺术宝库的卢浮爆,当年逛得烂熟的香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