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章紧抓源头 (第2/3页)
了出来,他低下头,大手在脸上揉了一把,手心顿时湿了一片。他清楚田敬儒的这席话是为他承担了责任,扛下了担子。这一刻,他突然有了一种为田敬儒两肋插刀、披肝沥胆的欲望。同时他还听出了田敬儒的潜台词: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何继盛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说田敬儒没发现苏小糖的采访动机,那何继盛呢?毕竟何继盛在田敬儒之前接受了苏小糖的专访。如果何继盛及时处理好了苏小糖的采访呢?如果何继盛把问题解决在了萌芽状态呢?在这件事情上,无论谁说田敬儒有责任,都会认为何继盛的责任可能更重,至少市委书记、市长得各打五十大板。 何继盛当然也听出了田敬儒的潜台词,马上跟着检讨:“关于这篇报道,我也要自我批评。我在这件事上也负有一定的责任,毕竟我也按照市委要求接受了苏小糖的专访嘛。”他在“一定”和“按市委要求”几个字上加重了语气“但事件的主次责任一定要分清,而且一定要严惩不贷,一追到底。” 曹跃斌像是灵光一闪,感觉到何继盛要借题发挥,还可能乘机在田敬儒的头上砸下一榔头。这一榔头真砸下去,田敬儒即便不会头破血流,也会受伤不轻。他突然像小学生回答问题似的站了起来,激动地说:“田书记,不管您怎么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作为主管宣传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媒体上出现负面报道的责任也完全在我。我是第一个接触记者的,明知环境污染问题是新闻的敏感点,明知苏小糖曾经采写过清凌的负面报道,还是安排了两位领导的采访,足以证明我的政治觉悟低、工作责任心差。这是我本人玩忽职守造成的恶果,我接受组织上的批评和处理,接受领导和同志们的批评和帮助。” 市委常委级别的领导在会议上如同犯错的学生一样进行自我检讨、自我批评,这在清凌的历史上同样是个空白点,大家都有点惺惺相惜的难堪。 田敬儒显然也受到了曹跃斌情绪的感染,说:“跃斌同志的态度非常令人动容。我们也都曾经做过自我批评,大多数都是做做样子、摆摆形式,什么时候这么深刻过,这么真诚过?有了荣誉,大家都争着抢着地往前冲,出现问题都是推诿扯皮、退避三舍,生怕惹上什么麻烦。跃斌同志不推不躲,反而把责任全部承担起来,这种精神和态度,很值得在全市领导干部中提倡!话又说回来,清凌是一个整体,不管有了荣誉还是出现了负面问题,都应该由大家共同承担,不能把责任推到一个人身上,特别是作为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更要作出表率。” 这些话曹跃斌听在耳朵里格外受用,他悄悄捏了一下大腿,看来这招苦rou计是使对了,既表了忠心,又赢得了人心,自己在官场上的修炼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何继盛却是一脸的冰霜,端起印有自己名字的茶杯,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着。 田敬儒沉吟了片刻,说:“我还要强调,现在不是清算责任的时候,与其关上门自我检讨,分析责任,不如研究事情怎么解决。我们坐在这儿,说破嘴皮子地检讨、自责、后悔,事情也已经发生了,稿子也已经上了头版头条,省环保局的整改通知也下发了,专家组也进驻了。当务之急,大家要想想办法,看怎么才能减轻负面影响。不管是对省环保局的专家组,还是对清凌的老百姓,我们总得做出点实际行动,表明一下态度吧?总得让上级和老百姓看到这一届班子是做事情的,是经得起突发事件的考验的!” 大家本来想要仿照曹跃斌的自我检讨进行自我批评,闻言全都把话重新吞回了肚子里,调转方向,绞尽脑汁地琢磨起消除负面影响的计谋,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田书记的分析有道理,清凌是我们工作的地方,对本地人来说是故土,对外来人说,是第二故乡,谁不希望自己的家好呢?现在关键是要研究如何化解不利影响。大家要想办法,出良策,想真招,用实劲。” “要不,咱们也跟省里一样,下发整改通知书,进行一些处罚,先把这个风头避过去?” “光下通知书和处罚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市环保局和有关部门都得想想办法,最起码沿江街道和居民区的地方得处理一下,不能一到江边就看着黑水,一到江边就闻着臭味儿。还有绿苔也得想法处理处理,实在是影响市容,跟清凌的发展速度、城市建设不协调。” “单靠环保局恐怕也忙不过来,实在不行可以让教育局配合,动员中小学生开展‘爱护母亲河’行动,捡捡垃圾,顺手清理一下小广告,人多力量大嘛!” “可以借鉴一些地区的做法,投入一些资金,建设清凌沿江休闲广场。林业局负责种树种草,体育局向上争取一些健身设备,其他部门再想想办法,广场就能建得像模像样了。” “能不能借鉴先进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好做法,将城区内河道两边都砌上水泥墙,建成文化长廊?” …人多出“韩信”智多出“孔明”书记办公会上的七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