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淬中华_第十三章庙堂起波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三章庙堂起波澜 (第2/3页)

了他心里,并且还使他心中那些尚不甚清晰的地方一下子豁然而通,此时此刻他还真有些不吐不快的感觉。不过,毕竟冯华的变法设想已经囊括了经济改革的各个方面,自己就是写出来也不过是补冯华所论之不足,这种有抄袭他人观点之嫌的事情他张香涛又岂屑于为之。

    见张之洞手捻须然,在书房中徘徊犹豫了很久都未对此建议做出答复,已经入其幕府近十年且深深了解他想法的辜鸿铭脸色一整说道:“香帅,先不说您的观点本就与冯华基本相同,就是从为《变法自强疏》拾遗补缺的角度来说,再写一篇也未为不可。只要您在篇中说明此变法方策乃是以冯华所论为基础,所进行的补遗之作即可,谅不会有人说三道四。”

    辜鸿铭不愧是张之洞最亲近的幕僚,他短短的几句话就彻底打消了张之洞惟恐名声受污的种种顾忌。喟然一叹,张之洞说道:“好吧!只要能对国势有所裨益,我就如你们所议,今晚即开始草拟这篇回折!”

    随着人们对《变法自强疏》的争论愈争愈烈,越来越多的各部官员和实际掌握各省军政大权的地方督抚们也开始纷纷上奏提出自己的变革主张。如署两江总督张之洞、陕甘总督陶模、户部侍郎胡燏棻、袁世凯、陈炽,乃至吏部尚书徐桐和张百熙、準良、信格等等。不惟一直倡行洋务的,就是一些以往恪守祖宗成法之人,也认为再不有所变化亡国之祸就在眼前。一时间,变法自强的呼声在朝廷内外、举国上下愈演愈烈,变法维新的春潮由于冯华的介入大有席卷全国的燎原之势。

    在上书请求变法的朝廷官员中,虽然有人对冯华的某些主张持反对意见,但更多的人还是认为冯华的观点具有非常强的可cao作性,可以试一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署两江总督张之洞,他在回奏中除了列明自己对变法自强的意见,还以冯华的《变法自强疏》为基础重新写了一篇变法方策…《强学篇》。

    张之洞不但是洋务派的领袖,更是一个精通儒学义理、以维护名教为己任的儒学大师。他的才学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纲常伦理的了解根本就不是冯华这个来自现代的大学生所能比拟的,因此《强学篇》刚一问世,立刻就凭借其精彩的文字、严谨的结构以及更符合当时人们思维习惯的论点在朝野上下引起了更大的轰动。张之洞提出的“官倡民办”、“设立自开口岸”等说法显然要比冯华“民办工业化”、“建立经济特区”的怪异名称更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很快舆论的注意力就纷纷从冯华转移向了张之洞。

    不再成为人们议论瞩目的焦点,冯华禁不住大大松了一口气。有些自嘲地笑了笑,他颇为感叹地想道:“盗版还是不如正版受欢迎啊!只是名字怎么会是《强学篇》呢?看来历史发生地变化和偏离是越来越大了。不过,这个《强学篇》由于综合借鉴了自己的许多观点,到是比《劝学篇》完善了许多,而且凭着张之洞的影响力,那些变革主张应该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吧!”

    一切都像冯华所预料的那样,张之洞的《强学篇》果真如《劝学篇》一样获得了绝大部分人的交口称赞,也使得很多原本有争议的变革设想,赢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就连人们争论最多的“在旅顺、大连建立经济特区”的设想,也由于慈禧的一句“祖宗之制,应因时制宜,因时变而制宜适也。”以及获得了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和王文韶等几个最具实力地方大员的一致支持而顺利得以通过。

    只是总的变革方针虽然定了下来,但在确定每一项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时却又掀起了波澜,特别是建立经济特区和编练新军这两件事更是成为了人们争论的焦点问题。

    建立经济特区是一个新事务,几乎没有人知道究竟该怎样进行,因此如何筹建以及让什么人来负责这件事就成了一个颇费思量的问题;而编练新军则属于老问题,早在黄海海战之后,在北洋舰队当差的洋员德国人汉纳根就向清政府提出了“改革军制,筹建新军”的建议。

    汉纳根在其所上的《条陈节略》中称:“以今而论,与倭大战,恐无胜理。惟有阻遏倭人,不敢长驱直进,才可以慢慢利用持久的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取得最后的胜利。”另外,他还针对中国的军力提出了“赶练10万新军以备大战,添购船炮以固海军”的具体制胜方案。

    汉纳根的这些建议令光绪颇为动心。为此,清政府于1894年11月2日,成立了以恭亲王奕訢为督办,以庆亲王奕匡为帮办,翁同龢、李鸿藻、荣禄、长麟为会办的督办军务处。其后十余日,督办军务处大臣就练兵数量、外员聘用、经费来源等问题进行了反复的商议。几经争论修改,终于敲定了“以中员为督办、由户部筹款,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