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淬中华_第四十章北埔会群雄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章北埔会群雄 (第1/3页)

    第四十章 北埔会群雄

    看到邢亮他们跑出这么远前来迎接,邱逢甲、刘永福以及随同二人一起而来的黎景嵩均大为感动。一行人寒暄完毕,在邢亮等人的陪同下,众人拾阶而上,从宽大的中门步入前院的厅堂。这“金广福”仿照宗庙的规矩,厅堂的中门平时是不打开的,人们出入都是走左右两门。按照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左进右出,只有迎接尊贵的客人才打开中门。

    参加这次“台湾民主国抵抗力量联席会议”的除了有原台湾民主国的副总统邱逢甲、民主国大将军刘永福、台湾府知府黎景嵩以及邢亮、萧山、王承斌等志愿军领导人,还包括黑旗军将领吴彭年、吴光宗、赖永兴;新楚军将领杨载云、傅德星;新苗义军首领吴汤兴、徐骧、姜绍祖、陈起亮、邱国霖、胡嘉猷、黄盛娘;鹿港义军首领许肇清;“六堆”义军首领李向荣、萧光明;云林义军首领黄荣邦、林义成、简精华、简成功;台北地区抵抗力量的代表苏力、江国辉;台湾各地的士绅名流,如安平的汪春源,嘉义的罗秀惠,淡水的黄宗鼎以及志愿军的康家森、孙宝礼和马成玉等四十余人。一时间,群雄毕至,齐汇北埔,被后人称之为“台湾抗倭战争分水岭”的“北埔会议”就此拉开了序幕。

    此次会议的主会场就设在金广福公馆前院的宽敞大厅里,即使一下子涌进了四、五十人,却也一点儿都不显得拥挤。此前,尽管邢亮已经与绝大多数的参会人员见过了面,但志愿军七战七捷获得的如日中天般的巨大声望,还是使得邢亮自然而然成为了众人瞩目和议论的焦点。而邢亮也以他的奕奕丰采、谦和恭俭以及在战场上和处理一应事务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沉稳如山的大将风度,令包括刘永福在内的几乎所有人感到折服。

    虽说会议在筹办期间,因牵扯到各方的利害关系产生过一些波澜,但正式开始后却进行得相当顺利。当邱逢甲首先向与会人员宣布志愿军就是曾在辽东大破倭寇的义勇军,而志愿军的总指挥辛大人便是新近才被任命为“旅大经济特别区帮办大臣”的邢亮时,顿时就在会场引起了一阵轰动。

    吴汤兴、徐骧、姜绍祖等人倒是早知道志愿军便是辽东的义勇军,但却怎么也没想到曾与他们并肩战斗,且来往密切,交谈甚欢的“辛大人”竟是义勇军中威名仅次于冯华的邢亮。他们在惊喜之余,更是既感动又振奋。在台湾的大小官员纷纷内渡,弃台湾于不顾之际,邢亮这个堂堂的朝廷二品大员却甘愿放弃自己的地位身份,毅然率志愿军入台,这样的人岂是唐景崧之流所能相比。而其余的来自台湾各地的义军首领、士绅名流,虽也从各种传闻中隐隐猜到了志愿军的身份,但此刻得经证实并获知率队前来的还是义勇军中的二号人物邢亮,更是倍感欢欣鼓舞。此刻,所有人的心中都重新燃起了一股熊熊的希望之火,义勇军百战百胜成就的赫赫威名,不但将唐景崧等人离台内渡所造成的颓丧、悲观情绪一扫而光,而且还使得每个人都对胜利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与渴望。

    等到热烈的会场又渐渐安静下来,邱逢甲宣布了此次会议的第一个议题,重新选举台湾民主国新一届领导人。由于刘永福在到达北埔后,已在与邱逢甲、邢亮、黎景嵩的私下交流中,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志愿军的全力支持,孤掌难鸣的黎景嵩尽管心不甘,情不愿,却也只得顺水推舟,表示新楚军也愿意服从志愿军的领导。因此,这次“台湾民主国抵抗力量联席会议”在正式开始前,各方就已经对会议的基本内容统一了意见。而台湾民主国主要领导人员的构成也不出所料的为大总统丘逢甲、大将军刘永福、国会议长黎景嵩以及具体负责全台抵抗力量作战的台湾抗日联军总指挥邢亮、副总指挥萧山…

    在随后举行的组建台湾抗日联军的会议上,虽有个别义军首领存在不同意见,但在大势所趋之下却也进行得顺风顺水。吴汤兴、徐骧、姜绍祖、陈起亮、邱国霖等新苗军统领,本就为志愿军新竹-中坜一战表现出来的精神与斗志对邢亮敬服有加,此时更是借机纷纷表态愿意接受邢总指挥和志愿军的统一领导。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协商,志愿军、黑旗军、新楚军将作为今后抗日联军的一线主力部队;而台湾各部义军则以诚、信、靖、壮、捷、敢、良、劲等16字为番号,按照所在区域重新进行整合改编。至此,原先各自为战、成散沙一团的台湾各部抵抗力量,随着抗日联军的组成,初步在军令与指挥上达成了统一。

    第二天上午的会议,由邢亮作了《论持久战》的报告。他从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台湾山多水急的地理特点以及我方最终要达成的拖垮敌人的战略目标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动员全台民众,广泛开展山地游击战、麻雀战、地雷战的可行性与必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