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一章洒酒祭雄杰 (第2/3页)
、十素,以满足八方鬼魂的口食之欲,这就是普度仪式中的施食仪式。 浮云遮月,夜空变得忽明忽暗,迷离的夜色使得祭祀的场面益发沉重起来。担任今年祭祀仪式炉主(主祭)的邱逢甲整了整衣冠,又向四方行毕大礼,这才面色肃然地开始宣读祭文:“八方大众爷、义民爷、万善爷、好兄弟…同是我同胞手足,义烈男儿。在世为保四乡黎民百姓,在天以保地方清净安宁。去岁甲午仲夏中日失和,其理屈在倭奴,既夺我藩服,又犯我辽东、山东,再犯我台湾。逢甲上承天命,下秉民意,愿与刘大将军、辛总指挥、黎议长诸人同心同德,守土保民…望诸公在天之灵,佑护我等驱除倭奴,保我桑梓…” 星辰冷落,秋夜无声。丘逢甲这篇异常凝重、沉痛的祭文,令整个义民冢都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语的悲怆气氛。踏着沉缓的步伐,邢亮、萧山和王承斌开始了他们以现代方式举行的公祭。三个人先代表全体志愿军将士向义民冢敬献花圈,然后几名号手吹奏起了《义勇军进行曲》,接着一排战士向空中鸣枪致哀。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危难当头,更见砥柱中流。我们的前辈千辛万苦开拓的土地,岂能让它沦入敌手;我们美丽可爱的家园,又怎可容忍野兽肆意践踏!辛某不才,亦不忍台湾就此沦为异域,百姓流离失所、国丧家亡。值此生死存亡之际,全体志愿军将士誓与台湾父老乡亲携手同心,共御外辱…”夜静悄悄的,唯有邢亮那低沉有力的男中音还在夜空中久久回荡。 虽然志愿军与众不同的祭奠方式,以及邢亮充满感染力和煽动力的祭词,都完全背离了传统祭祀的规矩,但由于它充分表达出了台湾民众保卫家园、誓不从倭的意愿与心声,此时此刻没有一个人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妥。而且相比于邱逢甲那文绉绉的祭文,邢亮的话更富有漏*点,更让人们感到荡气回肠、热血沸腾。 姜绍祖的曾祖父姜秀銮就是当年开发北埔的先民首领,在场的众多客家人亦是当初开发台湾先民们的后人,所以当邢亮讲到“我们的前辈千辛万苦开拓的土地,岂能让它沦入敌手;我们美丽可爱的家园,又怎可容忍野兽肆意践踏!”时,几乎所有的人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激动万分。方才还飘荡在义民冢上空的悲郁与哀戚已经被一扫而光,一股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壮烈感油然升起于每一个人心头。 中元普度在当地属于大型的社会活动,一般要持续九天。“鬼门”打开后,乡民们轮流按日供食祭祀,以保平安。而那些施给众鬼的供品,由于有法师的科仪,人们认为食后会带来好运,因此抢取供品的“抢孤”活动,就成为了整个普度过程中最热烈、最欢快的场面。普渡的尾声是“关鬼门”等拆除完灯蒿,请钟馗押解孤鬼归回阴间后,整个的普度祭祀方才宣告结束。 不过,邢亮、邱逢甲、黎景嵩这些民主国的领导人以及抗日联军的那些将领们,却没有这么富裕的时间与民同乐。绝大部分人都在主祭仪式结束后的第二天一早,就立即赶回了各自的驻地,邢亮、萧山在与丘逢甲、黎景嵩又进行了一番交流后,也匆匆上马,与王承斌、徐镶、姜绍祖,以及姜绍祖的二哥姜绍基等人返回了北埔。 时辰已经不早,明晃晃的太阳高高地挂在空中。邢亮他们催马加鞭,跨过竹林桥,沿着通往竹东、北埔的大道一路疾行,道路两旁的竹林、茶园很快都被甩到了身后。 虽然下枋寮距离北埔并不太远,但一行人到达北埔也已是中午时分。进入北埔上街,邢亮正待与姜绍祖等人分手,却不料被姜绍祖拦住:“总指挥,反正回去也是吃饭,不如各位就在我这里吃顿便饭如何?” 尽管已经饥肠辘辘,但邢亮还是婉拒道:“金广福离此也不远,我们还是回去吃吧!” 见邢亮没有答应,姜绍祖忙又用恳求的语气说道:“总指挥,我知道你们事情多、工作忙,可绍祖今天还有事要与您商讨,您无论如何都要给个面子。”说罢,他又向站在边上的徐骧打了个眼色。 “是呀,总指挥!我们兄弟二人确实有要事想和您商议,您就赏个光吧!”徐骧与姜绍祖看来提前就商量过此事,这时也是一脸诚恳地说道。 姜绍祖和徐骧二人是邢亮最为看重的义军首领。通过冯华事先的的介绍,再加上自己这段时间与他们的交往,邢亮已经对这两个年轻人有了相当多的了解。 姜绍祖自幼师从彭裕谦,研读经史,满腹经纶,胸怀大志,礼贤好客。他为人重义轻利,乡人邻里有困难多得他帮助,在新、苗地区素有“赛孟尝”之誉。加之姜家在新竹和北埔的地位,故倭寇侵台时,他登高一呼即有千人响应。姜绍祖在起兵时还写下了一首自挽诗“遑戍孤军自一支,九回肠断事可知。男儿应为国家计,岂可偷生降敌夷!”这更增添了邢亮对这个豪爽年轻人的好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