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章威名传四方 (第2/3页)
,李队长威武雄壮,那才叫有爷们的气势!” “我看,邢队长文武全才,救命似神仙。上次我发热,烧得像下火一样,要不是他给我吃了几粒仙药,只怕早就没命了!” “还是那个周参谋英俊漂亮,说起话来文文气气的,满肚子的文采。他见识广,懂得的东西也多!” 每遇到这个时候,吴秀英就会干涉:“行了!行了!别都没正经,快点儿干活!”刚才还热热闹闹的场面一下子就冷清下来。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如今十几个女人聚在一起,谁能憋得住?过不了多长时间,就又叽叽喳喳的地说了起来。 不久,这些妇女为义勇军缝制的第一批军装就发到了战士们手中,虽说手工、质量还比不上21世纪服装批发市场出售的那种仿制迷彩服,但也规规矩矩,像模像样的。冯华、邢亮他们也禁不住为这些妇女的心思细密和心灵手巧发出由衷的赞叹。他们甚至想到,如果这些妇女愿意留下,以后可以专门成立一个军用被服厂。 义勇军的崛起,以及“云里雕”和“黑山豹”两个大绺子的相继覆灭,给周围的土匪带来了极大震动。虽说是都加强了防范,但还是都把这事与“铲不平”和“云里雕”的过节儿联系在一起,认为“黑山豹”是“云里雕”的把兄弟“铲不平”灭他也是理所当然。对于“铲不平”的枪炮如何厉害,他们却都嗤之以鼻。毕竟不是亲眼所见,不相信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民间流传的就不一样了。经过那些从落虎崖回去的人添油加醋的宣传,义勇军已经被说成是:来去一阵风,手握掌天雷。个个都是神通广大的天兵神将,冯华等三个人更是被老百姓说成是降临世间为百姓荡魔除妖的天神,甚至有人牵强附会地说他们就是当年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 龙口街位于挥发河中游,是一个约有千余户人家,坐地商铺近百号的大镇子。同时,它还是吉林、关街进入长白山区的必经之路,也是挥发河方圆百十里最大的集镇。太平年间,山里的皮货、山货、药材、木材,山外的粮、盐、酒、茶,无不在这里交易。这些年世道不太平,胡子闹得很厉害,周围的大小绺子都把龙口街当成了一块肥rou,时不时地光顾一下,弄得人心惶惶,市面也萧条了不少。 镇里的第一大户,人称“积善堂”的皮货贺家,祖上是靠倒腾皮货发的家。到了贺五爷父亲那一辈儿,由于买卖越做越大,就改行商为坐商了。贺家除了在龙口街开有三家收购山货土产的货栈和两家药材铺外,在奉天、吉林、昌图、龙城和关街等地也都有商号。已近不惑之年的贺五爷大名叫贺国光,表字先恒,不但为人光明磊落、谦逊礼让,而且平日里遵从“积善修福”的祖训“修桥铺路、扶危助贫”做了不少造福乡里的善事,在四乡二十八屯享有极大的声望。 贺家财雄势厚,本身有二十来个看家护院的丁勇,对于土匪来说属于“硬窑”曾经有好几股绺子砸窑都“没砸响”(没攻进去)。土匪啃不动“积善堂”街上的百姓可就糟了殃,不管贫富挨户抢劫。贺五爷不忍心看乡亲们遭罪,自己出钱在龙口街周围建筑了一道周边长四里六十丈的土圩。而且,为了进一步增强抵御土匪的力量,他又联合地方上的其他乡绅,把镇里的青壮年男子召集起来,组织团练保护一方,让龙口街免除了许多土匪的祸害。 这天,贺五爷正在厅中喝早茶,管家郑偃武拿着一封红色信函匆匆走了进来。从信函的颜色和式样上看,贺五爷知道这是土匪飘“海叶子”(送信)。拆开一看,这封信果然是赛齐窝集的“小飞龙”绺子索要两万两白银的“海叶子”:赛齐窝集总架子‘小飞龙’告知龙口街百姓,久闻龙口街富甲一方,吾人欲向汝等暂借白银两万两,限五日内送到九棵松山神庙,届时自有人在彼照收,不得迟误! 贺五爷看罢不由倒吸了一口冷气:“两万两,可不是个小数目,这不是要龙口街人的命吗!”此时,有练勇来报告,在龙口街的前街、后街也出现了许多“小飞龙”索要白银的“海叶子” 这“小飞龙”绺子原是活动在赛齐窝集一带的一股悍匪,经过几次“靠窑”(收编小股匪帮和“云里雕”、“黑山豹”散匪),人数竟达到了五、六百人。自从“云里雕”和“黑山豹”匪帮覆灭后,它的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大南移,大有要接管这一区域山头(势力范围)的架式。贺五爷知道,这么大规模的土匪,如果没有外力的帮助,仅靠龙口街百十人的团联是根本对付不了的。 情况非常紧急,贺五爷不敢怠慢,连忙召集团长、团正以及镇上有名望的士绅共同进行商议,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