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淬中华_第三十二章魔鬼的丧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二章魔鬼的丧歌 (第1/3页)

    第三十二章 魔鬼的丧歌

    夜已经很深了,多云的天空让本来十分清朗的夜色暗淡了许多,而被日寇占领了八、九个月、惨遭战火蹂躏的金州城终于又可以沉睡在平和、静谧的梦境里了。此时,位于金州西街海防同知衙门内的义勇军总部却依然亮着灯光,冯华、李九杲和黄德贵等几个义勇军的领导人仍然呆在机要室中密切地关注着志愿军中坜之战的发展态势,而几个参谋和机要人员则在一旁来来往往地紧张处理着各种情报和信息。

    义勇军是于7月31日正式与日军办妥完毕交接辽东手续的。不过,尽管驻扎在各地的鬼子已经陆续从旅顺军港撤走,但义勇军接手辽东防务、处理各地相关军政事宜的工作却直到8月5日才基本完成。义勇军总部也是在这一天,由营口迁到了金州。

    金州位于辽东半岛南端,是原金州厅军政衙门的所在地,新成立的旅大经济特别区实际上就是原来金州厅的全部辖区。清初,金州地区由于连年战争,以至人口逃散,城池荒废,沃野百里,有土无人。康熙朝时,清廷实行招民垦殖政策,旗人可圈地占产,并奖励外省汉民来辽东垦荒,金州、复州一带人口逐渐增加。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金州地区设旅顺水师营。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政府鉴于鸦片战争失败和帝国主义侵略之威胁,为加强辽东半岛防务,移熊岳副都统衙门为金州副都统衙门,统管金州、复州、盖平、熊岳、旅顺等八旗军政事务。同年又升宁海县为金州厅,设海防同知衙门,隶属奉天府尹,掌管金州五社一岛的汉民事务。

    光绪六年(1880年)清政府裁撤旅顺水师营,设北洋前敌营务处,置道员级总办,隶属北洋大臣,并在旅顺及大连湾沿海修建海防炮台和旅顺港船坞工程。至1894年,旅顺口沿岸共修建炮台13座,大连湾沿岸修建炮台5座。甲午战争爆发后,驻守金州地区的清军将领徐邦道、连顺等虽然进行了英勇抗战,但终因清政府的消极抵抗,加之清军诸路将领互不统属,不能协同作战,以及赵怀业等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金州及旅顺相继失陷。

    义勇军接收辽东后,冯华本想将义勇军总部,以及旅大经济特别区办事大臣的驻地,都设置在地理位置更为重要的旅顺。然而,经受了日军惨无人道大屠杀的旅顺口,如今仍是一片颓垣断壁,满目疮痍的凄凉景象。清政府耗银几百万两修筑的炮台已经被毁坏殆尽,旅顺船坞虽未损坏,但材料却悉数为鬼子运走,仅剩下铁船门、大起重架、汲水机器等笨重器物。鉴于旅顺目前的实际情况,冯华只得暂时将办公之地设在了金州。

    冯华一行是从北门进入金州的。虽然金州受到战争的毁坏程度要低于旅顺,但城墙上炮弹爆炸后留下的豁口却也比比皆是,城内的街道、民房亦同样百孔千疮、狼藉一片。留在城里为数不多的百姓,终日都生活在“遗民泪尽虏尘里”的侵略者铁蹄下,此时听说自己的军队回来了,而且还是大名鼎鼎、令人心生景仰的辽东义勇军,几乎是倾城出动,偕老扶幼涌上街头欢迎“王师”

    去年跟着连顺撤走的、以南街马铁匠的儿子马铁柱为首的金州青壮年,这次也有许多人以义勇军的身份重返故里。这些年轻人一方面以自己是这支誉享中外铁军的一员而自豪,一方面又因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而激动万分。而那些夹道欢呼的金州百姓,看到行进的队伍中有许多自己熟悉的面孔,也从心底里对义勇军产生了一种格外亲切和信赖的感情。

    “哎,这不是老王家的大顺子嘛!这义勇军里还有咱金州的小伙?”

    “可不是嘛!你看那个扛着两条腿铁家伙的小伙儿,不就是北街烧饼铺的四小子。”

    “哦,三婶子,你老好呀?”

    “二蛋子,二蛋子,是你吗?你可回来了,想死娘了!”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大娘突然激动的喊道。

    “娘!是我回来了,等部队安置好了我就请假去看望您老。”这个叫二蛋子的小伙子此刻也看到了人群中颤颤巍巍、老泪横流的娘亲,一边抹着眼泪,一边高声地喊着。

    沿街欢迎的人们睁大了眼睛在寻找着自己的孩子或熟识的邻里,很多人的眼中都流淌下了亲人久别重逢的泪水。而行进在队列里的金州籍战士们则一边挥手致意、一边激动地回答着亲人的问候,脚步却毫不停歇地继续前进。

    义勇军总部开始被设在了被老百姓称为旗衙门、位于金州东街的金州副都统衙门,但由于那里的许多房屋遭战火破坏比较厉害,一时难以修复,这才改在了俗称“民衙门”的位于西街的原金州厅海防同知衙门。这所海防同知衙门建于1893年,可以说还算是新房,又因西街经历战火较少,才得以完整保存,只是这所建筑面积上千平方米的三进大院在小鬼子撤退前被糟蹋得不成了样子。院子里到处是人畜粪便和牲口草料,墙壁也让他们涂抹得乱七八糟,衙门里的门扇窗棂残缺不全,桌椅板凳缺胳膊少腿、东倒西歪,战士们边清扫边骂街,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清理干净。

    屋内的气氛沉重压抑,每个人都在牵挂着千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