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淬中华_第四十三章雨过倭惶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三章雨过倭惶急 (第2/3页)

变了主意,他决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尽量减轻议和给大清国带来的损失。

    伊藤博文与陆奥宗光并不知李鸿章心中在想些什么,四只眼睛阴晴不定地望着这个微微闭着眼睛,面色萎黄躺在病榻上的七旬老人,焦急地等待着他的回答。那一刻,他们真切体验到了度日如年的感觉。

    在他们二人的感觉中是过了许久,李鸿章才睁开眼睛,声音低缓地说道:“好吧!回国的事先暂缓两日,看看伤势的情况以后再做决定。谢谢二位的关心了!”

    得到了这种回答,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总算是松了半口气“李鸿章遇刺”事件带来的焦燥心情也慢慢平复了下来。不过接下来几日,由此事件引起的一连串变化又使他们再次陷入了深深的烦恼之中。

    李鸿章由于遇刺受伤需要治疗休养,中日和谈不得不暂时停了下来。但日本方面却害怕夜长梦多,担心李鸿章会再次提出回国治伤,让和谈一事横生枝节,因此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一再提出清国方面可改为由李经方代理全权大臣,出场继续和谈。而李鸿章也想趁热打铁,利用此事的影响多为朝廷争取一些利益,在电告皇上之后很痛快地就同意了。

    此前,日本政府一直在用拖延停战刁难清政府,企图通过战场上取得的既定事实,来获取更大的利益。可是李鸿章遇刺事件引起的国际责难,使他们开始考虑同意在关东、直隶和山东等地区无条件停火,但是却把即将得到的澎湖列岛和认为已是他们囊中之物的台湾排除在了停火之外。

    就在中日双方还在为是全面停火还是局部停火争论不休之际,辽东日军的形势已经处于了极为不利的境地,一份份紧急求援电报雪片似的传送至了日本大本营。

    3月26日,先是驻守叆河一带的清军在民众武装的配合下,袭击了鸭绿江支流蒲石河重镇宽甸堡,毙伤日军百余名;接着驻守在连山关的吕本元部,利用日军第五师团主力未归的机会,连夜突袭通远堡毙伤日军一百五十余人,直接威胁到了第五师团的后勤补给线。

    3月27日,清军在博罗堡伏击日军运输队,完全切断了海城与盖平日军的联系。

    3月28日,清军再次进攻宽甸堡并一举将其收复;同日,从凤凰城西进试图打通通往海城交通的日军受阻,不得不退回凤凰城。日本兵力、物力不济的困难终于在这个时候逐渐的显露了出来。

    后方的接连被袭,让日军第五师团的奥保巩中将大感不安,为了确保后方安全,防止后勤补给线被切断,避免自己所部重蹈第九混成旅团的覆辙,他只得命令第五师团从达拉河一线撤退回凤凰城。至此,日军对鞍山、辽阳一线的军事压力终告解除。

    而与此同时,海城桂太郎中将的第三师团由于退路被切断,已面临着被清军困死的危险。日军其余的部队也多次受到清军袭扰,日军在辽东战场上的形势极不乐观。

    看着这一封封的告急文书,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心里可是把军方的这些强硬派骂了个狗血喷头:这些人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如果不是他们一再坚持除非先签约,否则不可停战,事情何至于闹到如此地步。现在可好,如果不停战,不但让海城的一万多帝国士兵陷入了危境,更让自己两人在谈判桌上也窘迫异常。再这样下去,恐怕就是日本该要求清国先停战了,这样的事情对大日本帝国来说可是绝大的耻辱。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辽东日军各部纷纷陷入清军的包围之时,他们一直担心的“列强强行干预”终于还是发生了。日本内阁与大本营的如意算盘毕竟是一厢情愿的,世界的政治形势由于清军的辽东大捷和李鸿章遇刺事件已经发生了不利于日本的变化。如今他们在政治上、军事上和经济上都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早就对中国东北领土抱有野心的沙俄,在清政府一提出请它对李鸿章遇刺一事主持公道,立即就作出了反应。在3月25日的御前会议上,沙皇尼古拉二世就划出了“不容日本占领中国大陆领土”的框架。会议认为:俄国为了本身的利益,必须阻止日本实力向北、向西的发展,对于德国的干涉建议俄国表示欢迎。

    3月26日俄国驻中国公使喀西尼向清国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恭亲王奕訢表示:“俄中近邻,亦断不容倭人妄行干预,如日本不遵从俄国撤兵之劝告恐须用压服之法。”同日俄国正式照会各国,要求日本不得兼并辽东和旅顺口,以免永远威胁远东和平。

    德国对俄国的声明表示支持,德国外交部立即约见了日本驻德公使,指出日本已经影响到与中国有关的各国利益,警告有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