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淬中华_第三十五章历史的偏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五章历史的偏离 (第3/3页)

有泪不轻弹,哭能换得回战友们的生命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的战友是为了民族的危亡、为了抵御倭寇而死,他们死得其所,重于泰山!大家仔细看看,很多的战友到现在还没有闭上眼睛,这是为什么?”

    稍微停顿了一下,冯华接着高声说道:“他们正在看着我们,看我们是否已经把小鬼子消灭了、看我们是否能完成他们‘让中华民族再次顶天立地站起来’的心愿!大家告诉我,牺牲战友的心愿我们能不能替他们完成?”

    虽然冯华的这些话在现代人听来觉得有些老套,可是在此刻却深深地激起了全体义勇军战士的共鸣,也让李九杲摆脱了使他感到迷茫的心魔。冯华的话音刚落,整个小山坡前就响起了震耳欲聋、此起彼伏的呐喊声:“能!我们一定会替他们完成…”

    这激荡人心的一幕幕情景,不但让在场的每一个义勇军战士终生难忘,就连被特邀参加葬礼的王英楷也被感染的久久说不出话来:多么令人向往的一支军队啊!如果自己也能成为义勇军的一员,与他们共同去完成国家、民族的复兴,此生将再无憾事!

    安葬仪式过后,冯华收拾了一下心情,就偕同王英楷一起到牛庄去拜会魏光焘和李光久。

    魏、李二人得到消息,连忙出城相迎。他们如此热情,倒是丝毫也看不出外界传说的“湘军、淮军对吉林防军抱有很大成见”的样子。其实,要说成见主要是淮军系统的将官对于长顺一直把自己的防军放在后方有些看法。湘军到底是后来才调动到关外的,与长顺也说不上来有什么矛盾。

    对于浙江按察使李光久,冯华以前并没有太深的印象。只见这位朝廷大员,年纪与魏光焘相仿,方脸盘,络腮胡,粗旷威武,倒像是十足的武将形象。这二人给冯华的印象都还不错,倒让平素对清朝官员没什么好感的冯华大感意外。

    向魏光焘和李光久介绍完王英楷,宾主双方落座,又寒暄了几句几人就步入了正题。冯华先向在座众人通报了一下牛庄一战的战果:此役远征军连同牛庄守军、王英楷的海城商团共计歼灭日军5000余人,俘虏137人,击毙敌酋大岛义昌少将及其下属少佐以上军官16人,可以说几乎全歼了日军的第九混成旅团;另外还缴获大炮17门(包括修理后尚可使用的),枪支3600余枝,…

    听着这一串串的数字,在座的每一个人都禁不住热血沸腾。中日开战以来,什么时候大清的军队取得过这样的辉煌的战绩呀!这一仗不但会极大地影响到中日战争的最后结果,而且亦会让每一个参加此仗的人名垂青史!

    在联名发出的战报上,由于冯华的一力坚持,牛庄大捷的战果分给了牛庄守军许多。这让魏光焘与李光久感激之余,又对冯华有了更多的好感。

    冯华谦恭又不失自尊,文雅而又举止有度,再加上义勇军的英勇善战,彻底改变了两人对吉军的那点儿不好印象。交谈中,他们每每为冯华犀利的言谈、新奇的思路以及卓绝的见解所惊讶,尤其是魏光焘更是对冯华刮目相看。魏光焘少年时代没少接受他那族祖父的熏陶,对魏源编著的《筹海篇》、《圣武记》、《海国图志》已经看了不知道多少遍,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制造轮船、火器与练兵之法,提倡创办民用工业,允许私人设厂的“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观点,真的是再熟悉不过了,心目中已经认定这个年轻人当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李光久虽然对这些话题不甚感兴趣,但对冯华指挥的狼子山、青苔峪、鞍山驿和狼岩寨几战所表现出来的军事才能也感到十分佩服,对这个年轻人亦是称赞有加。冯华留给他们二人的良好印象,为日后冯华和义勇军正式走上政治舞台建立起了一个坚固的基石。

    坐在旁边的王英楷一直没都有插话,只是静静地听着,越听下去心中越发的震动不已。本来从听到民间对冯华的传言后,他就极想见一见这位传说中的英雄,直至见面越发生出惺惺相惜之心。他也是极为自负的人,平日虽不敢与管仲、乐毅相比,却也觉得自己文武全才,如今听了冯华一番清晰透彻的议论,自觉相形见绌。这王英楷也是条光明磊落的汉子,看到冯华如此人材不仅没有生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反而对冯华更加钦佩不已。

    义勇军在青苔峪、鞍山驿的两仗打得都极为精彩,而牛庄一战更是堪称中日开战以来的大手笔。在日清战争中绝对可以说空前绝后,战果辉煌。辽河平原战役日军一招失手全盘皆输,先是第五师团丧失了会攻鞍山的最佳时机;尔后第九混成旅团又在牛庄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致使海城的日军第三师团失去了再次发动战略性进攻的能力;姗姗来迟兵临鞍山城下的第五师团,在得到第九混成旅团几乎全军覆没的消息后,不得不从鞍山城外撤退;而进攻营口的日军第一师团得到牛庄惨败的报告后,也全军退回了盖平。

    冯华知道:甲午中日战争东北战场上的形势,已经因这几场战斗的胜利,真正偏离了原来的历史轨迹,而战争的结果最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却仍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