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六章夜袭明月轩 (第2/3页)
还是出城,除非插翅,不然就毫无办法。当然,官方有事命令开城门则属例外。 这盛京城内,又以小西关和大北关最为繁盛。小西关为从山海关进入盛京的必经之路,大北关则是通往开原、铁岭及北边的要道,故来往旅者甚众。北关一带还是长安寺、天后宫、闽江会馆的所在,游人、香客、商人、士子络绎不绝,一些店铺、客栈、饭馆也应运而生。自咸丰十一年(1861年)营口开埠以来,此地日趋繁华,那些在街边摆摊设点的小商小贩更是多得数不清。 在“明月轩照相馆”附近的众多货摊中,近几天又多出了一个卖野药的摊子,和一个卖杂货的小贩。二人俱是三十以里的年纪,那卖野药的白净面皮,眉目清秀,大概是年纪太轻的缘故,尽管他吆喝着:“卖药啊,卖药!祖传秘方啊,治咳嗽、治腰痛、活血生肌,药到病除!”也只是偶尔有人站住脚看一看,花钱买药的人少之又少。那个卖杂货的看起来五大三粗的,两眼却很有神,他的货摊虽总有人光顾,但在问过价钱以后,却很少有成交的。尽管有些奇怪,但也没有人留意这有些怪异的现象。而他们也和这市面上所有的摊贩一样早出晚归,除了经营买卖有些异常,倒也不显山不显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和怀疑。 别看这地方白天喧嚣异常,但只要天一擦黑,店铺打烊,商贩收摊,就像放飞的鸽子回了巢一般,街面上立刻就冷清下来。尤其在长安寺的晚钟响过之后,连寺内的经声佛号也停了下来。夜色沉沉,万籁俱寂。 三更的“梆子”刚刚敲过,正是更深人静之时。大北关附近的北顺客栈院墙下突然出现了一溜身穿夜行服的身影。他们隐蔽在房檐下的阴影里,无声无息的快速行进着。突然,为首一人伏下身子,向后一摆手,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紧紧地贴靠在墙壁上。只见横街上,一队巡逻兵,擎着“北城城防卫协领”字样的灯笼,正由东向西列队而过。待巡逻兵勇走远,这群“幽灵”才再次移动前进。 长安寺附近的道路两旁树木浓密,枝叶遮天,虽然便于夜行人施展手脚,却也幽暗得愈发阴森可怖,寂然得让人难以承受。从外面看,此刻的“明月轩照相馆”黑灯瞎火,听不到一点儿声息。走在这队夜行人前面的此次行动的正副队长李策和郭天浩,就是白天在街上摆摊卖野药和杂货的小白脸和壮大汉,他们在“明月轩”盘桓数日,早已将附近的地形摸得一清二楚。见此光景,他们带领众人绕到照相馆后面,在经过一番侦察,并制住了两个巡更人员之后,一行人身轻如燕,依次从后院越墙而入。 虽然这里是“冯华特别行动本部”的老巢,但防卫却并不严密。一来清政府的反间谍工作历来做的极差,既没有专设的部门,又没有专职人员,即使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工作效率也是极低,以致日谍在华的活动毫无顾忌,日益猖狂。况且“冯华特别行动本部”在盛京城也是“本本分分,规规矩矩”做生意,它的主要活动都在盛京城之外的义勇军分布区。按照常理,不大会有人怀疑到“明月轩照相馆”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勾当? 本来“明月轩”还养了只大狼狗“看家护院”但因其过于凶恶,引起了周围邻里的非议,本街的里正还为此事登门交涉。祁虎吉不愿成为人们注意的对象、议论的中心,也没有太过坚持,不声不响地移走了这条恶犬,到为义勇军的此次行动开了方便之门。 院内一片黑暗,只有西屋尚有光亮。按照分工,各小组分头堵住了几个房门,黄德贵、李策等人则奔向亮着灯光的房间。贴近窗棂,可以听出屋内有两人正在说话,声音虽不大,却也隐隐约约能够听出是两个男人。 只听到屋内一个沙哑嗓音的男子正在叽噜咕噜地说着什么,虽然听不清他在说些什么,但是却也能够分辨出他说的并不是中国话。黄德贵和李策互相看着对方,证实地点点头:是小鬼子!只见黄德贵一声令下,几间屋子的房门同时被撞开。 在西屋里彻夜密谈的正是“冯华特别行动本部”的负责人泷川具(祁虎吉)与他的得力助手猪田正吉(东宝来)。他们刚刚得到消息:日本右翼团体“黑龙会”已派人秘密来华,并谋划了一个在天津刺杀冯华的“黑刀神”行动。黄德贵来到窗下时,他们二人正在商量该如何处理此事。 猪田正吉主张既然他们的任务也是刺杀冯华,不如与“黑龙会”联手行动,这样把握也大些。而且假“黑龙会”之手除掉冯华,也可以让国内那些谨小慎微的胆小鬼政客抓不到把柄。只要我们装聋作哑,推说是民间个人行为,国际舆论又能奈何几分?马关刺李事件的最后结局,清国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