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五章讨价与还价 (第3/3页)
是什么药? 正确处理国际关系,遵守国际法准则,是现代人的政治常识。可是在那个时代,清朝的大部分官员,包括紫禁城里的那个老佛爷,这方面的观念非常淡漠。鸦片战争后,在极端愚昧的情绪支配下,清廷一再干出在枝节问题上制造违约的蠢行挑起更多的衅端。如庚子事变攻打外国公使馆,任意杀戮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外国侨民等等。 当然这时还没有到庚子年,冯华不能拿这样的事情说教,可是他还是说出让许多人吃惊的一番话来:“大家知道咸丰九年,洋人经天津到京城换约,忠亲王僧格林沁让官兵假扮乡勇袭击洋人船只,导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再次发兵,致使京师不保生灵涂炭,复又签下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祸端。这件事足以让我们警惕,凡事不能因小失大。” 冯华说的事情可以说在座的几人全都知道,当时许多人还为此事拍手称赞叫好,但却从没有人往更深一层去探讨追究。 看到众人对自己举的例子都若有所思,冯华接着说道:“虽然小鬼子已是强弩之末不足为虑,但是一再破坏国际法准则,却很可能让同样对我大清虎视眈眈的泰西列强钻了空子。如果他们拿此事做文章,再生出更大的祸端来,岂不是得不偿失。还有,当前朝廷和太后议和的决心已定,中日再起战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们连续对小鬼子运送补给的车队进行袭击,痛快是痛快了,恐怕朝中的某些有心人会利用此事大做文章。” 几十年的宦海沉浮以及与洋人打交道的经验,不但让刘坤一行事极为的稳重,而且见识亦高人一筹。听了冯华的话,他接口说道:“子夏言之有理,当年文正公也曾说过‘九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虽天下称快,但十年夷人复至,京城不守,几丧天下。某谓僧邸此败,义当杀身以谢天下矣!’文正公见识不凡,足见僧王处事不妥。另外,朝廷的意向也必须认真考虑,决不能给有些人以可乘之机。” 吴大澂对冯华的见解也表示赞同,他深有体会地说:“不仅是千万不要在这敏感的时候节外生枝,就是约定的条款也要字字句句仔细琢磨,不能让倭人再找到新的口实。倭人jianian诈狡猾,往往利用文字挑起衅端。十年前与倭人签订《中日天津条约》,我也是全权大臣之一,其中第二款‘两国派兵交互知会’这一条,现在想来真是大错特错!如今让倭人借口出兵开衅,我想起来就痛心疾首。我既是大臣之一,没有洞悉倭人阴谋,愧对国家啊!”自中日开战以来,吴大澂因当年他曾参与与倭人签订的这第二条款内心负疚已久,今天总算借此机会自责自悔,一吐心声。 冯华这时才明白吴大澂自告奋勇赴辽作战,除了出于书生的爱国漏*点和投笔从戎的素志之外,还有投袂而起效死疆场,一赎前愆的想法,禁不住对这位长者肃然起敬。他排解道:“前辈过于自责了,倭人征韩侵华的野心由来已久,即使没有这第二条款,也会找其他借口挑起衅端。” 魏光焘、李光久和俞虎恩等人与吴大澂的交情都甚好,闻听此言也都随声附和起来,对吴大澂劝慰不已。 面对俄、德、法三国的联合声明和采取的军事行动,日本大本营一面由外相陆奥宗光出头会见三国驻日公使,表示愿意接受三国的劝告,不再要求割让辽东金州厅;另一方面却指示“山东作战军”大山岩大将摆出向青(州)、莱(州)进军的姿态,给清廷和中方谈判代表施加压力。 4月10日,谈判进入了关键时刻。鉴于各方面的压力,日方提出了包括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赔款白银一亿五千万两在内的最终条款。伊藤博文再次恫吓中方代表:“我可以坦率地告诉李先生,我们已经作了最大限度的让步,目前鄙**民群情激愤,如果谈判一旦决裂,只等停火期限一到,我们将展开直隶作战。到那时,中国全权大臣离开谈判场地,能否再安然出入北京城门,亦属不能保证” 伊藤的一番威胁言语刚刚落地,只听得远方汽笛长鸣,20余艘军舰由远而近,舰上炮塔高昂,旭日旗猎猎作响,可以说是从李经方的眼皮底下趾高气扬的经由马关出口,陆续驶向远海。 伊藤博文的警告和日本海军舰队故意由马关出口开赴大连,弄得李经方六神无主坐卧不宁。回到行馆后,他慌忙向李鸿章告警,认为“恐非即与订约不可”李鸿章在了解完情况后,随即致电国内请示。 自从4月8日俄、德、法三国再次对日本进行干涉以来,京师之中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到军机处大臣和各部大员皆是一片欢欣,他们似乎已经看到了议和的最好结局:不外乎是承认朝鲜完全“自主”赔一些白银、开一些口岸和允许日人建工厂之类的条款。可是当李鸿章传回日方提出的最后条款、得到日本本土海军正在驶向大连和山东方面日军蠢蠢欲动的消息后,满清政府内部立刻产生了极大的分歧。主和派认为:日本已经再次增兵,如果重新开战恐怕京城将不能保全,主张“能争则争,如竟无可商改,即遵前旨,与之定约”;而主战派则认为:台湾、澎湖是祖宗传下的基业,断无割让之理。主战与主和两派再次为了割地赔款事宜争了个不亦乐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