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淬中华_第二十章神刀折津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章神刀折津门 (第2/3页)

及会停留多长时间,又不知道他出来后是回“大生字号”还是继续出行,让他们有些进退维谷,难以做出抉择,但二人也清楚时机稍纵即逝,今天无论如何都要将机会把握住。

    随着时间一点一点地流逝,事情的发展也在向着有利于山本次郎他们的方向倾斜。看了一眼已经有些偏西的太阳,山本次郎轻轻松了一口气,冯华从戈登堂出来后应该没有时间再去别的地方了。于是叫过两辆人力车,山本次郎和冈田平悄然离开了维多利亚花园…

    戈登堂内的气氛既轻松又热烈,经过将近一天的晤谈,汉纳根对冯华早已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个年轻的中国将军实在是了不起,他对当前世界的格局以及各列强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都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他的很多见解更是每每让自己有茅塞顿开之感。而冯华对汉纳根也非常满意,他在军队建设、训练以及作战等方面的突出才能肯定会让义勇军的战斗力获得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冯华也知道,朝廷内外都对洋人戒心甚重,汉纳根编练新军计划的流产,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这种心态作祟。自己此次奉旨编练新军,户部的拨款对经济基础薄弱的义勇军来说实在是至为重要,为了避免节外生枝,重蹈覆辙,对洋员的使用一定要异常慎重。不过,对于汉纳根冯华却并不怎么担心,自己一手建立并经过了血与火生死考验的义勇军绝对不同于普通的清军,尤其是还有邢亮这个拥有的现代军事思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尉在一旁“协助配合”110年前的德国陆军上尉想“其心必异”也没有那么容易。心中计议已定,冯华正式向汉纳根提出了邀请,礼聘其为“义勇军军事顾问”而早就暗暗对冯华心折的汉纳根也很爽快地应承了下来。

    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虽是谈兴正浓,但正事已经商谈完毕,冯华于是起身告辞。见冯华要走,热情好客的汉纳根一再挽留,却为冯华婉言谢绝。来华数年,汉纳根是第一次与人这样畅所欲言,倾心交流,尽管仍有言犹未尽之感,但不久的将来二人就会在一起共事,倒不必急于这一时的相聚。爽直豁达的汉纳根将冯华送出维多利亚花园的大门,目送着他们一行坐上洋车,方才挥手告别。

    太阳已经西斜,被两侧高楼大厦和浓荫绿树映掩的大街上,光照已经逐渐的暗淡了下来。在法租界**国路上,一行五辆人力车沿着笔直的街道逶迤而行。由于暗中“刺客”阴影的存在,因此每一个人都格外警惕地环顾着四周的一切。

    李九杲和黄德贵自从获悉“黑刀神行动”后,就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大生字号”旅馆和冯华的周围。他们知道,要想在诺大的天津,搜寻隐身在茫茫人海里的刺客无异于大海捞针。而大哥本人则是一块极富吸引力的磁石,只要有这块磁石在,就不怕你这根钢针不过来。不过,为了稳妥和安全起见,黄德贵除了在旅馆四周布置了警卫,还特意把“大生字号”所有的房间全包了下来。

    山本次郎他们先到“大生字号”旅馆住店,后来又住进了对面的通济客店,这些情况黄德贵都看在了眼里。住店客人因没有空余房间而更换旅馆的事情本来是很平常的,但黄德贵却一丝一毫也不敢马虎。他注意到这两个商人打扮、自称来自汉口的客人,通常都是由那个cao着一口略带蹩脚北京官话的瘦小个子一人说话,而另一个人却好像是个半哑巴,只是默默地听着,或是点头,或是摇头,但就是闭着嘴一言不发。原来山本次郎早年间在北京、天津、汉口、福州等地呆过数年,他的汉语虽然带有南腔北调,但说得流利纯熟,可冈田平的汉语却是个半拉咯叽的生瓜蛋子。尽管这只是一个算不上什么事儿的“疑点”可还是引起了黄德贵的注意。在派人进一步到通济客店进行探察时,他又了解到这两个有些“怪异”的客人特别要求住在楼上临街的房间。以上种种令人生疑的现象,让黄德贵对二人起了疑心。

    根据“恩德祥”的周掌柜报告,以及近几天自己和自己的部下的观察,黄德贵对开列出的怀疑对象一一排了队,并对重点人物派人专门盯梢,这两个近在咫尺而又颇带疑点的客人自然也是属于特别关照的对象。

    到达天津后,李九杲与黄德贵对冯华的出行格外小心。昨天拜访李鸿章时,那几名轿夫就是通过“恩德祥”的周掌柜,买通了轿铺的老板,更换成保卫部的战士。这次去英租界,仍然是周掌柜通过车行老板的安排,把车夫更换成黄德贵和他的手下。

    今天,冯华和李九杲到达戈登堂后不久,黄德贵就得到了“大生字号”旅馆传来的紧急报告,那两个住在通济客店、举止怪异的客人避开了保卫人员的监控,已经不知去向。另外,结合周掌柜得到的最新情报分析,他们极有可能就是“黑龙会神刀馆派出来的刺客”黄德贵虽然对自己手下的监控不利极为恼火,但一直处在暗中的刺客终于浮出水面,还是让他轻轻松了一口气,不知道敌人是谁的那种无形压力实在令人难以忍受。在冯华、李九杲走出维多利亚花园后,他立刻与二人通报了情况、交换了意见,并作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1860年,当英国首任驻天津总领事猛甘在距离天津城以南2公里的海河岸边勘定英国租界时,清廷当时主持对外交涉的大臣崇厚以“中外界清”为理由,在法租界与老城之间留下了一块“华洋分居”的空白地带。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时过境迁,东西文化逐渐融合。虽然租界街区与华人社会仍然有着全然不同的观感,但天津城已由“华洋分居”渐渐演变为“华夷杂处”一些经常进出租界的华人开始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