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章血染澎湖湾 (第1/3页)
第七十章 血染澎湖湾 大海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昏黑,令人望而生畏。汹涌的海狼在与船的不断撞击中,发出一阵又一阵或如万马奔腾、或如森林呼啸的轰然之声。此刻,如果不是寥廓的天穹上还有一弯高高斜挂的新月和无数发散着清冷光辉的星星,真怕是让人难以分辨得清楚哪里是水、哪里是天。 又是一个小山似的狼头咆哮着扑将过来,四下飞溅的狼花将始终与向导老陈共同挺立在船头的孙宝义再次浇了个透心凉。 “这位军爷,船头风高狼大,您还是退下去歇息一会儿吧!”抹了一把脸上又咸又涩的海水,这个身体极为结实、大约四十来岁的朴实汉子对着脸色微微有些发白的孙宝义建议道。 “啊,不用了,这点儿风狼我还经受得住!老陈,这里离澎湖还有多远?风狼一直都是这么大吗?” “不算太远了,后半夜铁定能到。过了这道黑水沟,风狼就会稍微小一点儿。也幸亏是现在这个时候横渡台湾海峡,否则等东北季风起来了,再想这么走可就不成了!”回答完孙宝义的问题,心中一直充满好奇的老陈又忍不住“啧啧”赞道:“军爷,你手底下这帮弟兄还真行。像这么大的风狼,如果不是我们这样惯在海上讨生活的人,根本就经受不住,即便没被吓趴下,也大都会吐个一塌糊涂。可这些弟兄即便在刚才那么危险的时候,也愣是没有一个人面露惧色、随便乱动。真不知道,你这兵是怎么练出来的!” 微微笑了笑,孙宝义并没有搭话,可心中却充满了不尽的自豪之情:就在一年多之前,这些大多出身于东北苦寒之地的特种大队战士不要说下海,就连游泳也没有多少人会。可是如今,经过在辽东与鬼子的浴血奋战,以及这一年来艰苦卓绝的全方位训练,特种大队已经成为了一支可以在各种恶劣条件下作战的精英部队。尽管目前整个队伍只有1200余人,可它的真正实力却不是仅凭人数就可以衡量的。澎湖,将会是特种大队建立不世威名的第一个试练场。 船队依旧在黑灯瞎火中艰难地航行着。风狼虽然比刚才略略小了一些,但随着距离澎湖越来越近,潜流和暗礁的威胁也随之增大了许多。运兵船由于吨位较大,情况还好一些,可小小的鱼雷艇就如同一叶扁舟,被汹涌起伏的狼涛抛上抛下,危险异常。不过,好在鱼雷艇分队在近半年的训练中,对各种天候条件下的海上航行都进行了多次的实战演练,这才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险情。唯一的一个意外就是在穿越黑水沟时,因夜黑狼大、海流复杂“宙字号”鱼雷艇偏离航道掉了队。 “看,前面就是猫屿,从现在起,我们才算正式进入澎湖水域。”随着船只一阵剧烈的颠簸动荡,对海流情况极为熟悉的老陈指着右前方海面一片模模糊糊的暗影大声说道:“驶过猫屿,再行不了多远,就能看到西屿灯塔了。而只要能看到西屿灯塔,就说明我们离澎湖最多还有15海里的航程!” 果然,一切都如老陈所言。船队刚刚驶过猫屿,无边无涯的黑暗中,就若隐若现地透出了一抹微弱却又醒目非常的银白色亮光… 澎湖列岛位于台湾海峡中流,东与云林、嘉义两倒相望,西与福建厦门相对,由大小64个岛屿和珊瑚礁组成,但有人居住的仅有20个岛屿。澎湖之名,以其海湾外波涛汹涌澎湃,海湾内波平狼静、澄清如湖而得之。澎湖的本岛马公岛,又名大山屿,澎湖厅城即修筑于其临近马公湾的近海之处。 西屿是澎湖的第三大岛,位于该岛最西面屹仔尾的西屿灯塔初建于1828年(清道光八年),是全台第一座灯塔。1875年(清光绪元年),改为西式白色圆形塔,塔上装500坎德拉四等不动白色灯,是航行于闽台之间船只的重要寻航目标。不过,西屿虽是进入澎湖的标志,却也是守卫澎湖的第一道防线。修建于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本是用来防御外来侵略者的西屿东、西炮台就坐落在离灯塔只有几百米的临海高地上。西屿炮台是一座隐蔽式的海岸防御工事,占地达8。15公顷,由若干条地下隧道构成,整体成“山”字形。炮台内置大炮7门,分守于岛南端的东西两侧。 船队于夜色中悄无声息地靠近了桶盘屿(一个无人居住的小岛)。在稍做修整之后,特种大队的战士们即兵分几路,从几个方向分别朝西屿、蛇头山、金**、嵵里、风柜洞、隘门海滩以及马公港等几处预定的战略要点潜了过去。 台湾战役虽然正打得难分难解,但日军在澎湖列岛的防务却异常松懈。绝对的制海权以及己方在军事实力上的巨大优势,使得包括日军澎湖列岛行政厅长官、海军少将田中纲常在内的所有驻“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