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和拒几浮沉 (第2/3页)
有些心不在焉。 本来按照王管事的意思,想让车夫直接拉到前门大街,安排冯华他们在玉丰泰皮货庄后院休息住宿。可冯华考虑到情报部门的特殊性,认为还是不去张扬为好。而且,在离开营口时,刘坤一也特意交待,他曾托人在京都东城礼士胡同购置了一处宅第,空置已久。冯华进京后,可拿着他的亲笔书信,交给看门的刘三儿,他自会将冯华一行人的住宿饮食安置妥当。 这是一处标准的四合院宅第,从并不张扬的外观上,可以看得出刘坤一在京城的低调和谨慎。不过,这处宅院虽然没有达官贵人府邸的那种四柱门簪、广亮大门的显赫气派,却也十分的小巧别致。漆黑的如意门,两旁是一对雕花抱鼓石,大门口的墙面配有砖雕花饰。进了大门,迎面是用大方砖斜砌的、磨砖对缝的一面影壁,贴墙挂着的红木匾额上雕刻着“鸿禧”两个大字。影壁左面则是一个月亮门,外院由东到西一溜儿五间南房,最东边的那一间,就是刘三儿住的门房。 看到老爷的亲笔书信,刘三儿自是不敢怠慢,而李九杲的一句“刘总管,刘三爷”更是把刘三儿捧得美滋滋的。 当下由刘三儿带路,过垂花门进入内院。这是一个由三间正房、两侧的耳房和东西厢房构成的正方形院落,各房之间有抄手游廊相连。一个十字形的甬路,把小院分割成田字形的四个方块,院内种满了花卉树藤,异常的古朴幽雅,洁净整齐。内院的北面还有一个后院和一排后罩房。 看来这处宅第是刘坤一用于接待进京往来人员而购置的,各房内日用生活品一应俱全,且打扫得干干净净。刘三儿唤过两个仆役,把冯华他们一行八人分别安顿在正房和西厢房。看到仆役忙里忙外的,冯华很是过意不去,连声道谢。客人的礼貌让两个仆役受宠若惊,心中顿生好感。他们回到前院后,悄悄地问刘三儿:“三哥,看他们年纪轻轻的,都是老爷的什么朋友啊?” 刘三儿故作神秘地答道:“这可不能随便乱说,只能告诉你们,别看他们年纪轻轻,可来头都不小。你们想想,老爷的朋友那官儿还小得了吗?”其实刘三儿这番话也是察言观色的猜测之言,刘坤一信中只是叫他好好伺候,不可怠慢,一切均听冯爷和李爷吩咐。而具体来人的官职、名氏,有什么公干,却只字未提。 梳洗完毕,简单吃过午饭后,冯华和李九杲向刘三儿打听兵部的地址。听说冯华他们要去兵部报到,刘三儿连连摇头:“冯爷、李爷,您们最好还是等到明儿个一早再去吧!这会儿去,肯定没有一个正经八倍儿的人接待您,文书怎么也得在公事房里撂上一宿。” 尽管刘三儿这么劝说,但冯华和李九杲由于还惦记着家里的那一大摊子事情,只想尽快结束这次北京之行,因此他们问明地址后,仍然按照原来的计划前往兵部报到。 有道是你急他不急,冯华是想抓紧时间,可是兵部的那些吏员们已经习惯于多年形成的慢条斯理的办事作风。当月处(类似月值班,掌管文书的登记、传抄、分递发交等事务)的轮值司员问明住在哪里后,只说了一声回去等候通知吧,就把冯华和李九杲打发了回来。看惯了根据地办事作风的李九杲对此甚为不满,倒是冯华好像对这样拖拖拉拉的官僚作风反而有些见怪不怪。 养心殿西暖阁一如往日,气氛紧张沉闷,军机议事已经进行了将近一个时辰,却依然没有商议出一个结果来。今天已是五月一日,俄、德、法三国政府仍迟迟未对大清的征询意见予以回复。 眼看着倭人逼迫的换约日期一天近似一天,已经到了再也不能耽搁的地步,光绪不由得心急如焚。看着大殿上肃然站立的众位军机大臣,他开口问道:“前两日,南北洋大臣刘坤一、王文韶已经就和战问题给予了答复。他二人俱都对签约一事表示反对,并认为如果能集中举国之兵力,上下一心坚持持久作战,当可与倭奴一战。另外,湖广总督张之洞亦多次上奏柬阻签约,主张‘借强胁和’,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皇上,如今举国上下、朝廷内外群情激愤,纷纷要求毁约再战。臣以为,我大清尚有一战之力,民心亦可一用,应当采用刘坤一提出来的‘持久战’作战方略。”翁同龢上前一步奏道。 “皇上,如今敌强我弱,虎狼环伺,我大清只有忍辱求和、卧薪尝胆,方能重振国势。难道我们非得来一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吗?”翁同龢的话音刚落,徐用仪也立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这几天来,光绪为了“签约还是再战”的问题伤透了脑筋。割地赔款苟且偷生,他是一万个不甘心。现在,全国各地抗议签约的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