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淬中华_第十四章建立血淬中华据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章建立血淬中华据地 (第3/3页)

连连长。郑偃武任后勤部长,黄德贵任情报部长,周天宇任军械部长(主要任务是研究无名洞中的武器及设备,争取尽快取得成果),林喜(大喜)任特务排排长。

    三天后,周天宇一干人带着一批轻重武器,赶到了龙口街,而落虎崖则由肖山(山子)带领一个独立小队守卫。

    至此,义勇军以龙口街为中心,在挥发河地区终于建立起了自己的第一块“根据地”当然,这块根据地并不属于那种割据性质的根据地,因为既然还打着团练的旗号,就还没打算与清廷分道扬镳。不过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有了一个在政府军事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被官府默认的属于自己的地盘,还是非常有利于义勇军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清朝定都北京后,以盛京(沈阳)为留都。为保护它的“龙兴之地”严禁内地人进入东北,厉行封禁长达200年之久,极大地限制了东北的土地开发和经济发展。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从增加财政收入和抵御沙俄侵略的需要出发,对东北的封禁逐渐放松,直隶、山东、河南和山西等地的大批农民开始迁入东北地区。咸丰七年(1857年)以后,奉天、吉林等地的牧场、围场及皇家封地也陆续对垦民开放。到甲午战争前夕,东北人口已由1850年的289万人增加到1000多万人。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加,奉天、吉林等地区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891年,仅从营口港输出的大豆就达到731万担。这时的东北,正处在一个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

    挥发河地区北靠吉林,南接奉天,土地开发和木材开采已有一定的规模,与奉天、吉林等中心城市距离适中,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地方,从各方面看都已具备了建立根据地的良好条件,冯华他们对于这一点极为满意。

    按照冯华的提议,中华义勇军指挥部第一次联席会议在贺府的西跨院召开。会上,冯华把早就有了腹稿的一些东西提了出来:即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众生活、加快部队建设和进一步提高部队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及军事素质等问题,并形成了决议。另外按照邢亮的提议,同时还决定由周天宇和郑偃武负责筹建义勇军的第一个兵工厂。

    冯华知道,以他们目前的实力,即使是拥有一批远超这个时代的先进武器,对于甲午战争这种规模的战争而言,仍然是微不足道。靠他们来挽救清军的失败,无疑是痴人说梦。目前情况异常危急,但是却又急不得,最重要的就是要“踏踏实实,稳步发展;审时度势,伺机而动”

    由于义勇军的进驻以及贺国光的大力支持,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龙口街就恢复了昔日的繁荣。不但许多关门的商家店铺重新开张营业,而且又出现了许多家新店铺。龙口街相对安定的形势使其迅速成为了周边地区经济贸易和物资交流的中心,龙口街甚至取代龙城,成为了当地最大的山货、药材和木材的集散地。各地来做买卖的老客、游走江湖的民间艺人,一时间让龙口街的旅店人满为患。

    另外,由义勇军投资开办的第一批工厂也成为了当地人议论最多的一件新鲜事。其优厚的待遇不但吸引了众多的手艺人,而且里边不乏有从吉林、龙海等处闻讯赶来应聘的工匠,招工处门前甚至排起了长队。义勇军直属被服厂是以落虎崖那帮妇女为基础成立了起来的,颇有组织天才的吴秀英被任命为厂长,而女人当官,也成为了当地的另一桩大新闻;以赵铁成(郑偃武开铁匠铺的那个亲戚赵六)等人为骨干,周天宇亲自兼任厂长,成立了义勇军直属兵工厂;为了将来战争的需要和提高当地百姓的健康水平,利用长白山区丰富的药材资源,聘任镇上的老中医李济棠为顾问,郑偃武兼任厂长,开办了一个制药厂。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工厂也正在计划开办。

    这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可是要在短时间内安排就绪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尤其是在计划开办一些新式工厂时,他们很难得到当地士绅的支持。镇上的许多乡绅,你要是开酒作坊、油作坊,他们还挺踊跃,可是一提到投资开办新式制药厂,他们就犹豫不决、退缩观望,显得相当的保守。当然这也怨不得他们,毕竟在这么个信息闭塞的穷乡僻壤里,能像贺国光这样有一些资本主义经营意识的人真的是没有几个。

    资金目前尚不存在问题,但熟悉组织协调、统筹安排等工作的人材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决定下来的几码子事,都需要贺国光和冯华等人督促、检查、指导,甚至是亲自示范。这一阵子,他们几个人真是忙得几乎喘不过气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