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六章观海楼谈兵 (第3/3页)
的国力、财力决不可能支持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胜利最终会属于我们!” 冯华的一番话使在座众人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一时间都陷入了沉思之中,每个人对中日战争的发展态势都前所未有的清晰起来。冯华发表完自己的看法后也暗自喘了一口气,该尽的努力都尽了,一切就看天意吧! 冯华并不是一个莽撞之人,他的这番言词虽然看似激烈,但这其实是他根据各方资料,深入研究过在座诸人尤其是刘坤一的观点性格后才说出来的。他明白在目前的情况下,只有争取到刘坤一的支持和帮助,义勇军才会获得更大的发展,进而才可能在更深的程度上去影响和改变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否则振兴中华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刘坤一本来就有打一场持久战的念头,只是思路没有冯华这样清晰和条理分明。听了冯华的话,他先与在座的宋庆、吴大澂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然后点头赞叹道:“子夏所见不凡,真是年轻有为、后生可畏啊!”虽然对方比自己小三、四十岁,但刘坤一此时却不禁生出了一种知己之感。 而吴大澂更是为吉林防军出了这样的人才感到高兴。说起吴大澂与吉林防军的渊源,那还得从1880年春天谈起。吴大澂跟随当时的吉林将军铭安办理边防,此时正值中俄关系紧张,东北边疆危机之时。吴大澂针对边防废弛,边地空虚的状况,与铭安联名奏请在吉林建立防军,并采取了自制新式火药、移民垦荒等种种防俄措施,可以说吴大澂就是吉林防军的缔造者之一。 吴大澂摸着他那两撇胡须,笑吟吟地说:“子夏年轻有为,可喜可贺!十年前,与法兰西在谅山交战,我曾奏请皇上,请准率领吉林防军三千赴滇、桂迎战。如今子夏的三千防军连战连捷,打得倭寇屁滚尿流,为我大清国扬眉吐气啊!”冯华以前只知道吴大澂是清代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和金石学家,并不知晓他建立吉军、加强边防,以及与沙俄会勘边界,据理争回被侵之珲春黑顶子地区和反对立约将澳门归葡萄牙管辖等一系列政治活动。听了这些往事,他不禁肃然起敬,站立起来重新施礼:“晚辈曾有幸拜读过恒轩(吴大澂的号)公的关于考释古文字、权衡度量制度的大作,实在使晚辈受益不浅,但晚辈更敬仰各位前辈的爱国之举!”说着向在座几人深深一躬。几个老头嘴上谦让着,心中却不无得意。 只有吴大澂心中有些奇怪:自己的这些东西他是几时得见的?嗯,或许是在哪里看到的只言片语吧?虽然疑惑,倒也没有深究。 要知道吴大澂的几部著作,大多是他甲午战败、革职后,赋闲在家时整理成书的。来到异世后,冯华处处小心生怕不小心暴露了兄弟三人的身份,可此刻一时激动之下还是露出了一丝破绽。后来冯华反省自己的言行时,才猛然发觉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漏洞,虽然没有酿成大祸,但还是惊出了一身冷汗。过后他一再告诫自己今后说话一定要深思熟虑,切不可得意忘形。 在座的几人都是主战派,刘坤一是更是湘系的元老,他本就对李鸿章多有不满,曾多次指责其避战求和的政策;而吴大澂在战争爆发后,也是激于义愤主动慷慨请缨,率湘军三万人赴辽抗日,所以众人才能谈得如此投机。 说起来或许让人感到奇怪,像魏光焘虽然与冯华相处的时间不长,年龄上也有差距,但却总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有冯华和义勇军驻在牛庄他的心里异常踏实,现在包括李光久在内都已从心里上开始把义勇军看作自己人,并视为可以依赖的长城。 冯华对于刘坤一所说的,立即上奏皇上为自己请功之事并不十分在意。他心中高兴的是:终于看到历史开始改变了!他内心的喜悦、兴奋或多或少地反映到脸上。刘、吴等人看在眼里只以为这是年轻人新立战功,有些喜形于色的表现,他们不但没有责怪,反倒认为只要能好好加以笼络,这个冯华将来必会成为自己等人的得力臂柱。 最让刘坤一感到欣慰的是,自己虽然统帅数万大军,此次出关也无必胜把握,初到山海关时他也曾考虑再三,始终不敢贸然把指挥部前移。如今突然冒出这么一支能征善战的吉军和有指挥才能的冯华,让他感到万幸。冯华打了胜仗,最露脸的自然是他这个钦差大臣。 他不妒忌这个年轻人的才华,自己毕竟老了,有这样的后起之秀,用他的话说:“国家幸甚!百姓幸甚!”况且以清卿(吴大澂的字)与吉军的渊源,或许能借助冯华和义勇军之力,让湘系东山再起。 看到钦差大人如此赏识冯华,作为举荐人的魏光焘和李光久自也是十分高兴,此次会面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