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淬中华_第三十七章艰难的起步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七章艰难的起步上 (第2/3页)

才带起的尘土迷了我的眼睛。我现在可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了,就连那些老外也对我佩服得不得了。”

    “怎么?士别三日,我就得刮目相看了。就凭你小子这副熊包样,我怎么一点儿都没看出来。”冯华故作正经地说着,随即又哈哈大笑起来。一时间,两兄弟仿佛又回到了从前互不相让、嚼舌斗嘴的快乐时光…

    车队仍旧缓缓的行进着,冯华与周天宇并骑走在前面,慢慢与众人拉开了一段儿当子。扫了一眼远远跟在后面的众人,周天宇迫不及待地向冯华道出了一直压在他心中的忧虑:“华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昨天在石河堡,我听说慈禧亲自颁布懿旨‘严禁大陆官民对台湾予以接济、资助’。慈禧这个老妖婆真是该杀,现在俄国、法国已经承认‘台湾民主国’,全国也是一片‘反日援台,一雪前耻’的呼声,她竟然还敢做出如此令人发指的决定。华哥,如果台湾断绝了外界的救援,那老亮他们不是很危险了,形势可是不容乐观啊!”看着周天宇眉头紧皱的模样,冯华微微一笑:“形势确实不容乐观,然而却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此次新竹-中坜大捷还是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那道懿旨不过是掩人耳目、做给日本人和欧美各国看的表面文章罢了。我最初确实有通过一场震撼人心的大胜,并利用舆论的反复宣传,重新激起国人抗战决心的想法。现在看来,这个问题仍是有些想简单了,虽然这场胜利对国人的震动很大,但列强的影响,以及主和派在朝廷里的庞大势力,还是让我的策划未能一竟全功…”

    冯华此次借新竹—中坜大捷精心策划出来的舆论战,可以说对慈禧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震动。尽管这场酣畅淋漓的大捷亦让她十分振奋,但众多中外报纸营造出的巨大舆论反响,以及遍及朝野上下的强烈呼声,都使得她暗暗惊惧不已,也第一次生出了局势不在自己掌握之中的感觉。

    以往光绪和那些主战派官员、清流谏臣,虽也在朝堂上指点江山,一片慷慨激昂之声,可所有的一切都没脱离慈禧的掌控,就是采纳其中的一些意见,也是她出于平衡各方势力、安抚反对派人心的考虑。然而如今,冥冥之中竟好像有一支无形的手,牵引着慈禧向前行进,竟令她有一种无能为力的颓然之感。直觉里,慈禧也隐隐感到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可能就是报纸,然而以往并没有感觉到报纸有这样大的影响啊!况且中国的大部分报纸都是外国人所办,就是知道问题的所在,她对此又能有何办法?

    “抗倭援台,一雪前耻,真是书生之见。想通过台湾挽回面子,谈何容易!”了解完志愿军入台以及七战七捷的详细经过后,慈禧立时便对国人“不切实际”的呼声嗤之以鼻:义勇军如果不是打了倭寇一个出其不意,想取得这样的战果根本不可能,就凭它那点儿人,真要打起来又能够支持多久。不过,义勇军还是必须多加提防,前番是冯华横空出世,这回又有邢亮尽显风流,这两人可都是绝世的将才。志愿军此战尽管有些投机取巧,但其战机把握之准确、谋略运用之精妙,却仍令人叹为观止,整个大清国恐怕也只有他们二人才能如此举重若轻的予以办到。最让人不放心的是,冯华这个人心机太过深沉,好像所有的事都在他的算计之中。看来,当初想安抚冯华,并将义勇军收为己用的决定有些失之轻率了,今后必须对他加以限制才行。

    究竟该如何处理“志愿军援台”的事情,慈禧其实也甚感为难。如果能有必胜的把握,而且又能取得泰西列强的支持“抗倭援台,一雪前耻”的美事她也不介意做。现今,难就难在这件事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倭寇的战斗力除了冯华的义勇军能够比拟外,大清国根本没有能与之相抗衡的军队,总不成就靠义勇军一己之力就能抵御住整个倭国的进攻吧!况且台湾孤悬海外,大清国的水师又已损失殆尽,靠什么去支援台湾,只动动嘴就能突破倭寇的海上封锁吗?另外,虽然俄国、法国已经表示支持,可英国措辞严厉的外交照会,以及德国、美国在此问题上的闪烁其辞,又怎能不让人心生顾虑。当然,舆论反响如此声势浩大,朝廷也不能不加以理会。民心该收拢的还是要收拢,皇上以及遍及朝野上下众多官员的态度更是必须认真考虑,然而明目张胆对台湾表示支持的蠢事是绝对不能做…

    听了冯华对此事前因后果的一番解释,周天宇稍微放松了心情。不过,他还是有些恨意未消的说道:“主和派胆小怕事、贪图安逸,不愿重启战端的心态我到能想得出来。可是,毕竟俄国、法国已经明确表态承认‘台湾民主国’,并允诺可以提供一定的援助,英、美、德等国就算不愿意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