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淬中华_第三章慷慨万言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慷慨万言策 (第2/3页)

坤一,字岘庄)关照爱护,冯华来京后暂时住在礼士胡同岘帅的一处别院之中。”冯华据实回答。

    孙毓汶频频点头说道:“当前国势衰微、内忧外患,全靠岘帅与冯将军力挽狂澜,才让朝廷留有一丝体面。皇上可是日夜盼望冯将军从前线归来啊!”“大人如此说,实在让末将汗颜,这次来京城还有很多地方要仰仗大人予以提携照顾。前番只因辽东战事初定,倭奴桂太郎仍盘踞海城,一时间无法分身,未想却让皇上垂悬,冯华诚惶诚恐。”冯华恭谨地说道。

    “好说,好说!冯将军年轻有为,将来必定会前途无量。”孙毓汶嘴上应酬着,心中却不无得意地想道:这冯华倒还知趣,也知道来走我的门路。

    为了这次京师之行,冯华可以说费尽了心思。他知道在各种政治势力的夹缝之中,他必须妥善处理好与各方的关系,绝对不能在此刻表现出任何明显的倾向来,否则将很可能给义勇军的事业带来灭顶之灾。此次拜访孙毓汶,他就是为了要联络一下感情,不给人留下一面倒的印象,尽量避免后党对义勇军的猜疑。

    三个人谈话的气氛异常轻松融洽,厅中不时地传来几人的笑声,如果被不明内情的人看到,很难相信他们只是第一次见面。在又谈了一些辽东战事和京城风物之类的话题后,二人遂起身告辞。

    送走冯华和李九杲,孙毓汶拆开礼单的封口,一张面额五千两的全国著名票号…“日升昌”的银票露了出来。看着银票上的数字,孙毓汶不禁又是一愣:这冯华出手还真大方呀!

    要知道,清初文官正一品大员的年俸银和柴薪银加在一起也不过360两,另有禄米180斛,外加部分蔬菜烛炭银和灯红纸张银,没有一个官员能够靠它维持生活。雍正、乾隆年间,各级官员的俸薪银翻了一番,同时为了避免官员贪污,另加了一项养廉银。虽然这笔养廉银远远超过正俸,但那些不合法收入仍然成为大小官员的主要经济来源,孙毓汶当然也不会例外。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还真是没错。冯华的主动拜访、谦恭谨慎以及一份儿重礼立刻就让孙毓汶改变了对他的一些看法:本以为这个冯华在辽东叱咤风云,也是个眼高于顶、脾气又臭又硬的人,谁知一见却还颇通世事、很知道些眉高眼低。‘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底下又有几个人真的可以免俗。看来,这个冯华到是可以拉拢一下!不过,‘人心隔肚皮’还是应该再试探一番为好。

    想到这里,孙毓汶的脸上禁不住露出了一丝不可捉摸的笑容。

    5月2日清晨,宣武门外的米市胡同南海会馆内,十三个别院尤自灯火通明。为了做好今日去都察院上书的准备,康有为、梁启超和粤省的举子们几乎彻夜未眠。

    此时,在北跨院“七树堂”的“汗漫舫”内,连续伏案书写了一昼两夜的康有为终于放下了手中的毛笔,一万八千余言的《上皇帝书》终于完成了。他先挺了挺已经僵硬的腰身,又活动了一下有些酸痛的手指,然后站起身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长久压抑在胸中的那股郁闷之气,终于随着万言书的完成痛快淋漓地释放了出来。

    看看天色已经大亮,康有为推开窗扇,一股清凉的晨风扑面而来。心神不禁为之一振,康有为的心情再次激荡起来:社稷安危,全在今日一举,如能以此激励天下,吾虽死无憾…

    虽然一路上舟车劳顿,身体都十分的疲乏,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冯华、李九杲以及贺菱、龚芳却都早早地就起来了。在刘三儿的精心安排下,几个人吃了一顿异常丰盛的早餐。豆汁、豆腐脑、麻酱烧饼、rou末烧饼、银丝卷、羊眼儿包子和小窝头等一色京味儿小吃,让每个人都赞不绝口,全都吃了个肚皮鼓鼓、畅快淋漓。

    早餐过后,由于暂时无事可作,再加上贺菱和龚芳一再要求,而且冯华也希望看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公车上书”(汉朝用公车接送被征举的士子,后来人们就以“公车”作为举人进京应考的代称)是否还会在今日发生,因此冯华决定今天就带着几个人在京城里转转。不过为了方便起见,贺菱和龚芳还是改成了男装。

    出了大门,坐上刘三儿安排好的马车,心里已经像长了草的贺菱迫不及待地问道:“冯大哥,咱们先去什么地方呀?”

    神秘地笑了笑,冯华答道:“咱们先去皇城的正门‘**’附近看看,那里应该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时称承天门,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其名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被视为皇朝承天命和敬天之首地。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时,承天门被毁于战火。直到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顺治帝下令大规模重建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