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太后_第四章离索泪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离索泪2 (第5/5页)

赏花种。花蕾可入藥,把花瓣放在嘴里嚼发辛味。这种花给人一种高雅。大度。美观的感觉。

    胡贵嫔看着满院。满树的木兰花,想着它那种含辛茹苦的美貌蕴意,不禁面对木兰花默语道:“木兰花啊木兰花,你本是千里之外享受温暖的树种,被人移到宫中,冒着北方的雨霜和风寒为人开花。花若有灵,难道不思念家乡故土?你自己饱含着辛酸苦辣,为人编织着一片锦绣,谁知,谁怜?”

    *******

    想到这里,忽又想起刚才冯赢讲起的那个替父从军的花姓女子,孑然一身在边疆与男子们一个样地往复于沙场之中,在刀光血影里南征北战,她是为了什么?偏是这女子又姓花,不正和这木兰花一样吗?那女子心中所忍受的痛苦一定比自己更多百倍。

    她无心再欣赏眼前的木兰花,信步返回房间,桌上的《白头吟》还放在那里“凄凄复凄凄”的词句跃入眼廉,一股心中的冲动再也平静不下来,她拿起笔飞快地写了一首民歌,又给民歌定个题目,就叫做“木兰歌。”

    写着写着,她突然写不下去了,便放下笔在屋中踱来踱去,直到晚饭后才又有了诗兴,重又提笔写了起来。这次她连勾带改,直写到深夜,还觉得心中不满意。可又觉得再也找不出更好的词句来,她躺在炕上摸摸糊糊的思索,不知不觉中睡着了。

    她觉得自己是在黄河边上,正在找那回家的路,四面八方到处都是路,可不知道往哪里走。这时她发现郑俨站在河对面,两人互不相识,可又奇怪地知道他是谁。再一看,郑俨手中抱着个小孩,那小孩非常美丽,她觉得那就是自己的孩子,她想过河去抱回自己的孩子,可是过不去。正在她十分着急的时候,郑俨却把那个孩子狠劲地向高空扔了出去。她抬头一看,天空格外晴朗,红日高照,早已没有了那个孩子的踪影,太阳却照得她混身发热。突然,太阳的火把黄河对岸的郑俨烧着了,突然间她又觉得自己骑马来到黑山头上。眼前是刀光剑影的战场,有大批的柔然人飞过了黄河,向她冲过来,柔然人的大刀就要砍着她的头了,可她不知怎么就是动不了,也躲不了,想喊人来救命,却又发不出声音,她急得满身是汗,觉得口中流出了鲜血…

    她感到有人推她,——把她推进了深渊,这么一急,大叫着睁开了眼睛。

    原来,她又作了一场好长的噩梦。冯赢坐在她的身边,扶摸着她的胸口安慰她。太阳已经老高,使女们早就把早饭送来,放在桌子上很长时间,已经没有热气了。冯赢吩咐宫人将凉了的早饭端下去,重新换些热的送来。然后又在桌旁坐下来,和胡贵嫔面对面地唠起家常。

    胡贵嫔一边说话一边穿衣下炕,开始梳洗打扮,然后坐在镜前往额鬓处贴花黄。她向冯赢询问外面的天气如何,冯赢说着话眼睛看着桌上的歌赋,见歌谣爽爽顺口,便称赞起来:“好辞,真是好辞!”

    胡贵嫔知她是在赞扬《木兰歌》,便说:“我昨夜差点写个通宵,正愁没法往下写,你怎么反倒称赞起来?其实这歌只是第一句还算好些,其它辞句都不如意。”

    冯赢说:“这辞赋雅妙无比,朗朗上口,怎么说不如意?”

    胡贵嫔说:“第一句中的唧唧复唧唧乃是受《白头吟》启发,这唧字含愁含声,似动似静,欲张还合,半掩半开不得伸张。其中以声代心,无限深意都在其中。但后面辞句未免拉杂,难以表达花氏女子柔身弱体驰骋疆场的境界。

    “全歌六七十句,前面的思。忆和愿就占了十六句,紧接着又是思亲。别离用了十二句,后面则全是归家之心。归家之情。那女子苦熬十年是怎么过来的?全没有写。只有寒光照铁衣的六句说她征战,还很肤浅,让人觉得也太牵强附会了些。

    “你我都未经过战场博斗,更无女子从军的艰难历程;如何能写出刀光剑影。沙场鏖战之中的女子,用什么心理和行为顶替男人的情节?

    “只能写些机杼纺织。女儿叹息。别离之苦的陈词滥调。孤身女子在军旅中,在沙场征战的艰难怎么个写法?

    “现有的这些辞句不过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去一归,想念家乡的苦楚和思亲心切的辛酸而已。那些声声切切不闻爷娘唤女声的呼唤,不过是你我女人之流发自心中的喊叫。哪里能表达出那种无奈之下,自愿舍己,替父从军,征战于千里沙场的女子那种豪迈情怀?

    “特别是那种刀戟之中。强敌面前的红装秀女形象,如何能写得出来?”

    说到这里,胡贵嫔颓然无语,更是犯起一层深思。

    冯赢却依然余味未尽地说:“是你文采高深,才想得这么多,我等之辈已是感到无限好了。这辞赋读起来非常好听,让人读过之后,还想再读,字字句句都让人牢记在心。那种柔柔的别离之心。归家之情,这种细腻的人情写照写得多好。”

    胡贵嫔说:“这便正是写花氏女子的不足之处了。”

    冯赢说:“才不是呢,不象你说的那样。”

    后来,胡贵嫔又推敲数遍,几次改稿,终究不能令自己满意,便把这首《木兰歌》放了下来。可冯赢实在是喜欢这首辞,她全文抄了下来整日吟咏,后来传出宫中,又流传到南朝的梁国。

    在梁朝末年陈朝初年之际,这首《木兰歌》被歌人释智匠以《木兰辞》的名字收录到《古今乐录》之中。直到后来的唐朝时期,又被一些文人墨客彻底改写为现在流传的样子,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木兰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