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太后_第五章夜澜栅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夜澜栅3 (第3/4页)

果都是涂炭生灵。去国乱世的。人生有常,病业有因,这是自然常理,而医者正是为这个常理而生的。其符咒之水治病,纯属骗人之举,如此事是真,天下还要医者何用?陛下实在不应任其繁衍滋生,应予尽早制止。”

    胡太后听了后也觉有理,对他说:“你提醒得很对,信佛和信人是不一样的。再说,佛家以教化为主,讲究六道轮回,宣传佛光普照,并不是用符治病的。”

    从此断绝了惠憐的补给,慢慢地,惠憐治病之风也烟消云散了。

    后来,元怿又向太后起奏说:“现在有很多官宦大户私自收储百姓作为自己的奴隶,任意扩大私人势力,而国家却因此减少了税收,这种弊端应予治理。”

    太后也说:“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治国底确是应当以”均。和。安“三字为主。”

    ******

    接着,元怿按太后诏敕,重新颁布均田制,明确百姓要按丁均田并按田纳税的制度。改变过去大官僚们私自卵翼众人,至使大量的税金漏掉,也限制了大官僚们任意扩大封地范围损公肥私的现象。还规定:官吏贪赃枉法超过一匹绢的数量者处以死刑;欺压百姓。用良家女子为奴卑者坐罪夺爵;官员一律按级别,获取俸禄等一系列的法令。

    胡太后在朝堂之上对众臣说:“这些法制即立,必须严格执行,不严不足以宏扬法威。就像人在崖边,超越崖边者粉身碎骨,人们才能惧怕,从而不敢越法一步。只有不越法者,才能安然无恙。”

    还说:“治国不同于保国。守国,治国不是治民,而是治政。治政首先要治理好官吏典籍,然后以此为本,教化黎民,则国之为国矣。施王道者天长地久,国泰民安。施霸道者威风一时,后患无穷。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官就有什么样的社稷,看社会治安如何就能看出官员的优劣。”

    经过这么一搞,朝庭和地方的官员们再也不敢徇私枉法。玩乎职守,都尽心尽力地履行职责,不敢随意欺压百姓,贪赃者也大有收敛。当然,也有些人反对这些做法,江阳王元继和刘腾。候刚等人一直心中不满,耿耿于怀。他们极力反对颁布这项法令,写了很多抗表,都被元怿驳了回去。

    后来,胡太后又颁诏,各郡县也要像朝庭一样采取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还亲自在光极堂主持了郡。县分成两级考孝廉和秀才的御前会议,并责令由元匡主持这项事业。元匡十分认真地做着这件事,太后很满意。后来,太后又参加了京城洛阳附近郡县考场的监考和评卷工作。她亲自审评,把考生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然后发榜公布,通知全国。

    四月,瀛州发生了饥荒。申报朝庭后,元怿下令由州府取官银分发给百姓赈灾。五月,有些地方发生了旱灾。因灾情面积较大,元怿申报了太后。当夜,太后召集各部有关大臣到崇训宫商量对策。研究了一夜,第二天早晨下诏:从国库中拨款二十万两白银赈灾。胡太后还在当天带领全体在朝的文武官员举行了祭天仪式,把华林园中饲养的野兽放生,诏令天下禁止屠杀牛。马家畜等,希望得到上天的保佑。

    天可求,但南方朝庭的统治者不可求,南北双方的战争岌岌可危。还在太后当贵嫔的时候,魏。梁两国就在淮河争来夺去,战事一直未停。梁朝想利用淮水淹灌魏朝位于淮河南面的寿阳城,便在淮河上游开展了巨大的修堤堰工程。虽然这项工程弄得梁朝劳民伤财,死亡十多万民工;但他们为了战胜魏国军队,一直把工程坚持着修下来。一旦这项工程完工,魏国在淮南的城池和地界就必定遭受水害,无法与梁兵作战而失守,这件事一直让魏国政要们忧心忡忡。

    ******

    胡太后临朝称制以后,立即重新起用已被贬职的骁将杨大眼为平南将军,令他趁梁朝淮堰工程未竣工的时候督军荆山,夺取淮堰。又派萧宝寅为镇东将军,令他从东面援助攻打淮堰的军队。

    还没等魏国军队起动开拔,梁朝的军队在左游击将军赵祖悦的指挥下袭击并攻占了寿阳东面的军事重镇硖石城。

    急报传来,胡太后没等和别的大臣商量就急派定州剌史崔亮为镇南将军,发兵五万夺回硖石城。崔亮乘着盛势,一举击败了梁军的外围兵力,初战告捷。满以为梁军不甘失败,必定会出城迎战,那时将三面出击夺回硖石城。可是梁将赵祖悦却龟缩在城里不出来,死守待援,以图静中取胜。崔亮便命令军队把硖石城围了起来,但因兵力不足,久攻不下。他就派人约会寿阳城的镇帅李崇,请他从水路进军,两下合攻。崔亮一连约会了好多次,李崇屡屡推委,至使硖石城的攻势形成僵局。而这时,淮北的杨。萧两支大军却停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等待朝庭指令。

    胡太后对这种局势心中着急,但考虑其它战场也在吃紧,便决定首先指挥荆州剌史元志在沔州大破梁军,然后从西面援助淮水战役。又马上派吏部尚书李平为钦差行台,到淮南节度各路大军。令他先发动淮堰攻势,再夹击硖石城。前方执法可先斩后奏,必须严治军法。

    李平只带两千亲兵,星夜赶路直达淮南的寿阳城,但不住在兄长李崇的府邸里,而是另设行台,发号施令。他按照胡太后的旨意,即令萧。杨二军联合渡过淮河,共同攻打梁朝淮堰的守军。同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