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22人算不如天算 (第3/5页)
堂屋顶,从后窗破入。 冷知秋眯起眼打量春晖堂,心中不免感慨,世态炎凉,人情如纸,人人都想背靠大树,可大树一倒,这些站错阵营的人下场何等凄惨? 主仆三人等了好一会儿,才见春晖堂的大门吱呀一声打开,一个人淡如菊的男子提灯出来,脸上无波。 “知秋姑娘,走吧。”木子虚淡然轻语。 原来走到如此人生低谷,他还是这样置身事外的平静,倒是颇有“宠辱不惊”的风范。 —— 回到冷宅,已经过了三更子时。 木子虚看过梅萧的脉象,又摸了几处xue位,正要取银针出来,却听冷景易对冷知秋道:“知秋,你先回屋,小侯爷有爹照看。” 这是看要扎针,叫女子回避。冷知秋应了“是”准备告退。 木子虚放下双手,端坐着问尚未走出门的冷知秋:“知秋姑娘留步。” 冷知秋愕然转身,看木子虚姿态,心里突然一紧,这才想起,木子虚的外甥女周小玉还在梅萧手里,这二人算是有仇的。急着要救人,却把这茬忘了! “知秋姑娘,此人是紫衣侯梅萧?”木子虚淡淡的问。 早就知道项宝贵经常带回家的朋友、与冷知秋有不清不楚的传言、京中纨绔出名的公主之子、当年老皇帝老皇后视为皇家未来护身符的“梅萧”大名,木子虚还曾虎胆英雄闯了玄武营,想要从梅萧手里救出周小玉,却不想,如此夜晚,突然就见到了庐山真面目。 原来是这样一个文弱书生的模样,真是意外。栽在如此书生手里的人,大概都会加倍难堪。 世上有许多霸气外露的英雄,一颦一笑都震慑人心;却很少见这样相貌静若处子、气质纨绔风流的人,也能杀人无形。从某种角度来看,梅萧和冷知秋有些类似,但又不尽相同。 “我不救他。”木子虚很肯定。 这不仅仅是私仇问题,梅萧现在已经是成王的最大威胁,他死了,对成王大有好处。 “梅萧若死,我爹和我都是杀头的重罪。”冷知秋看着木子虚,目光诚恳。 没有什么机巧诡辩,摆在木子虚眼前的就是一个选择题罢了。是趁机帮成王除去障碍,还是救冷景易父女于祸事? 木子虚和成王的情分,外人不知道,但想必是渊源深厚的。木子虚与冷知秋却是点头之交,互相有过恩惠、也有过仇隙。 似乎,这个选择的结果毋庸置疑。但别忘了木子虚的为人处世原则! 他在犹豫纠结。 冷景易不知木子虚的底细,有些着急,更是莫名其妙。“木大夫,你若不救他,天下就要乱了,此人身上维系着当今皇上的大半兵马,令国公而今正往福建出兵,不日途经苏州,若爱子在苏州死了,苏州一城百姓恐怕都要受累!你若实在不想救,赶紧走吧,知秋,再去找找别的大夫。” 福建是瑞王朱兰的封地,他已经公开表示对皇帝朱鄯的不满。 冷景易也不希望梅萧回京城对成王不利,但说到底,他对成王朱宁也不过是推崇而已,并没有很深的情义,如果朱鄯当皇帝的局面已经尘埃落定,他也不会过于坚持反对。 木子虚沉声道:“不用去找别的大夫,紫衣侯的颈骨断了,苏州城里,除了我,没有人可以救得了他。” 什么?!颈骨断了?冷景易等人吓得脸色惨白。 良久,木子虚才道:“这是紫衣侯恶有恶报,早知今日如此,当初就不该抓走小玉,更不该三番两次设计陷害成王。他这是命里该死。” 冷知秋沉吟道:“木先生,你立志要做善事,可知这位紫衣侯也曾是广施恩于天下的善心之人?知秋夙日苦思,何为善因善果,何为行恶自毙,焉知我就是对的,别人就是错的?才发觉世上的人,原本并无善恶之分,即便这个人做过善事,也不能认为他永远都是好人;同样,不能因为他做过恶事,就认定了他是坏人。凡事就事论事,意念动了,善恶自分。” 木子虚怔怔然看向冷知秋。 冷知秋明白,周小玉是成王朱宁的人,木子虚自然也是。为了成王,木子虚放下原则闯了沈家庄项家的地宫;同样,为了成王,他照样可以抛弃原则,见死不救。 “你既然已经选择了成王,只要对成王有利,对阁下而言,便是善举。那知秋就来说说成王殿下吧。皇帝要削藩,要害三位王爷,瑞王和襄王都不敢来京城,只有成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先生觉得成王的行为何解?” 木子虚叹道:“成王重情义,他不想错过先帝大行之礼,应该还有许多心里话要对先帝说。” “这是成王的发愿而已。看在世人眼里,成王就是顶天立地,重情重义,明知皇帝要削藩,要让他有来无回,他还进京,正是表明了他没有谋朝篡位的企图。如果起了争端,他也只是为了‘自保’。木先生,你想想看,凭成王的能耐和周密心思,他会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吗?他这次进京,虽然危险之极,但也是千载难逢的时机,只要完成先帝大行礼仪,在群臣面前高呼一声‘父皇’,天下臣子都会同情这个忠孝又有才华的皇子,替他不值,此时,他再逃出京城,举旗‘自保’,将会名正言顺。” 木子虚听得错愕不已。但发觉,冷知秋是对的,帝王之心,哪里有单纯的“情义”可言?朱宁的确是那样一个眼光长远又理智的人! 冷知秋接着道:“木先生,目前紫衣侯梅萧的确布局与成王为敌,但他若死在我家,死在木先生你‘见死不救’之下,京中军变依然会有人执行,但成王却失了‘情义’,我和我爹要大祸临头,苏州百姓也要大祸临头。” 木子虚垂眸思索,也不用多久,便起身取银针… —— 到了丑时,冷知秋正回避在厢房内,伏案写一篇《瘗母文》(瘗是埋葬的意思)。 她把母亲亡故后,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