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75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第2/2页)
匡面色阴晴不定:他可不敢当这是一句平常的话,老宰相精研易理,不动声色地坐看他抄了张家和郑家,临别时又说了这一句,那他呢? 他闹了这一场,结果会如何? 在无数双复杂眼神的凝望下,镇军和差役押解着张家一行人渐渐走远。若是仔细听,还能听见军汉衙役低声呵斥张家人的声音。 这是在家门口,这些人还不敢太放肆,等离开了清辉,离开了湖州,会咋样? 田遥看着红椒娇俏的小身子拖着脚镣吃力地往前走,每走一步就带动脚镣“哗啦”响,再无往日蝴蝶般翩翩飞舞的轻盈,心中的悲恸如翻江倒海般滚荡起来。 他好想跟她说,他不再轻视女人,他觉得女人是这世上最美好的物事,少了女人,这个世界将再不鲜活灵动; 他好想告诉她,他喜欢听她叽叽喳喳地说这说那,少了她的脆言快语,每天的日子索然无味; 他还想偷偷地告诉她,她跟紫茄比,一点也不逊色,另有一番可爱! 泪眼朦胧中,他忽然冲着队伍扬声喊道:“红椒——我一定会金榜题名的!” 他在心中发下重誓:你等着,我一定要当官。等当了官就想法子救你回来。 不就是八股么,有啥了不起的! 爹坚持了一辈子,结果呢? 他再也不要像爹那样,连个举人都考不中。 他要做人上之人,他要官居一品!! 他要平步青云,他要权倾朝野!! 少年只顾心情激荡,却被黄豆死死地盯住了:你金榜题名关红椒啥事?红椒meimei将来自然有我护着她;就算没了我,还有我二哥、大哥、小叔,还有板栗哥哥,我们家兴旺着哩! 想想他刚才出头说了那官兵一顿,感他这份情,也就没跟他杠,忽地又记起另外一桩事,忙拉着黄瓜进院,直奔书房。 等人都散去后,孙铁带着十几个人朝大队人马追上去,此后一直尾随张家人至流放地,不过,孙鬼不在其中。 郑家,青木爷仨忙了几天工夫,拟出详细的一份家财清册,并张家那些管家管事被抄的家财清单,都让黄豆送去书院。 然后,周夫子命人拟了密折,随同这些东西,一起递往京城去了。 那公孙匡虽浑然不知,心里却一直不安,待到了清辉县,发文缉捕在逃的张家长子长女,又命差役押解张家人去往北地之后,招来心腹密议至夜半。 很快,他的不安就变成了现实。 写密折呈递上去的乃是皇帝派来的人。 从永平八年青山书院建立开始,皇帝每两年更换两个羽林暗卫,充当学子潜伏在书院。一来为保护老宰相;二来,书院这种天下儒生士子云集的地方,他自然要格外关注。 此人不仅替周夫子转交了那些清册,还详尽描述了公孙匡带人进入清南村后全部情形,以及桃花谷龟巢死人事件,当然,还有郑家大少爷没死的事。 听说老宰相既未求情也未强势阻止,竟是不闻不问,皇帝心里有些不安;再听说清南村的村民竟然嚎哭说再不让孩子读书入仕,永平帝这才动容。 他命户部对照在张家查抄上缴的财物,公孙匡和梅子寒竟然贪墨四五万两之多。 这些都不是张家的财物,他们假借一个贪婪婆子的诬陷,借着圣旨的名义,竟是连良民家都抄个干净,而这恶名,都落到他这个当皇帝的头上了。 自古民心最重要,一个村的乡民固然不足为患,然小青山可是还有一个书院,书院里还有许多的读书人,口诛笔伐历来比刀剑杀人更甚! 永平帝气得手脚冰凉,当即下旨免去公孙匡和梅子寒官职,查抄其家财,并让刑部派人亲赴湖州审理此案。 仅仅两个月之后,公孙匡和梅子寒皆步张家后尘,全家被流放三千里,比张家人还远五百里。而他们,因为在皇帝心中留下了这个恶劣印象,这辈子怕是再也别想回来了。 要说永平帝为何如此震怒? 除了恨公孙匡国难当头时贪墨、并令他背上恶名外,再就是等那阵怒火过去后,他也觉得之前处置急迫了些——如今朝臣议事时,曹渊和汪正松等人都缄默不言,令他十分尴尬。 但是,皇帝是不可能做错的! 更何况,永平帝根本不觉得自己错了。 那巨龟运来京城后,所有看见的人都惊叹不已。 他更是心惊:这样的神物,分明就是祥瑞,是乡野农户能承受起的? 张杨好大的胆子! 张家,就该抄家流放! 他既不会收回成命,公孙匡和梅子寒就成了替罪羊,也算给对此事不满的朝臣一个交代。(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