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章东行西探 (第4/4页)
来一封信函。发信日期是七月十二。这是送到家康手中的第一封来自两边的书函。 直胜立刻将书函带到了本多佐渡处,二人一起来到家康面前。此时,两边该到江户集中的军队几乎全来了,已向会津进发,没来的看来已被阻在大坂。 “大人,增田右卫门大夫的书函到了。”直胜把书函交给家康。 家康令人取来眼镜,慢慢读了起来。信很短,不到五行,却简明扼要点明了西面局势:趁家康出征会津,不管愿意与否,西边的人都被迫作出选择,产生了种种动摇。 “大谷刑部少辅吉继在垂并发病,延缓了出征。石田治部少辅三成已有率兵向大坂进发迹象…之后情形,会随时告知。” 最为奇怪的是,本应是三成最忠实盟友的增田长盛,却最先送来了这封信函。 “不怕大人责备,这封书函会不会是治部授意?他想借此来打探大人动静,并想动摇出征诸将。” 本多佐渡悄悄说道,家康未回答他,另道:“直胜,把佑笔们召集起来,把这封书函一一抄给诸将。” “遵命!”本多佐渡急了:“大人难道想分发给所有丰臣旧将?” “不错。你认为此举不合时宜?” “大人,您这样做,无异于自取灭亡。诸将妻小都在大坂城。这时把书函给他们…” “你是说会影响士气?” “请大人三思!” “佐渡,诸将看到这封书信后慌乱起来,纷纷撇下家康返回大坂,岂非更妙?” “大人说什么?” “那样的话,就说明天下人心不在德川家康这边,这是神佛的裁决,若这样,我或许会向三成低头。” “大人,您是在说笑?” “好了,不要啰嗦。什么也休要隐瞒,把一切都告诉他们,看看到底有多少人留下来。”说着,家康摘下眼镜,看向直胜“直胜,从今往后,西面的消息会陆续传来。从这里到宇都宫,你每隔八里设置一个驿站,把京城一带的形势逐一传达诸将,莫要忘了。” 看来,这才是家康一直留在江户城的最大原因。 本多佐渡守正信茫然望着家康。把来自西面的消息一字不漏告诉每位将领,主公何等大胆与自信啊!三成到大坂之后会做出什么事,佐渡早已清楚:上杉景胜另当别论,毛利、宇喜多二大老与增田、前田、长束、大谷等奉行,定会被三成拉拢过去,然后向诸将发表讨伐德川的檄文。还远不止这些,东来诸将的妻小几乎都留在大坂,一旦他们被扣为人质,诸将还能否留在家康身边? 佐渡依然认为,当彻底查明上杉氏的意向,严密封锁来自两面的消息。永井直胜出去之后,佐渡盯住家康道:“恕在下多言,如此做实过于冒险,大人心中虽光明磊落,可并非人人都是神佛,诸将的动摇万一被泄露给上杉…” 家康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你是说,到时上杉会主动挑战?” “大人明鉴。若藤田能登的游说无济于事…” “够了,不要说了。我知道。”家康打断佐渡“德川家康在意的既非谋略,也非眼前胜败。” “哦?”“一个人的一生,并非时时处处都要考虑眼前成败。” “大人,您究竟为何刻意走这么一步险棋?” “正信,现在家康最在意的,是一种巨大的使命。” “使命?” “正是!家康命中注定要在太阁归天之后平定天下,此使命重于磐石。有人愿意离去,就让他们离去好了,真正明白家康使命的人便可留下来,全力战斗。” “一旦因此给我们带来大厄…” “我绝不后悔。若外样大名全数离去,因此导致上杉袭击我们,我自会倾尽全力击溃他。好了,你不必再说。” 一席话说得本多佐渡瞠目结舌,他大张着嘴,牙洞历历可见。慎重与隐忍,是圆滑老练的家康最大长处。可没想到,今日家康口中居然说出如此意气之言。 “佐渡,但凡有志安定天下,须要有此器宇。这是德川家康发动此次战事的动力。” 佐渡嘴唇哆嗦着,仰视着家康。世上都以为,本多佐渡守乃家康智囊,其实正好相反,他只是在忠实地照家康意志行事。不过家康每次作决定前,总会向家臣征求意见,在外人看来,倒像是在依家臣意见行事。 家康向左右征求意见有两种情况:一是试探对方见识,二是增长对方见识。佐渡深有体会,并常常无比敬慕地感慨:只有家康才能如此。但他从未想到,家康会在他面前如此直言不讳,简直如胡言乱语。 正想到此,只听家康又平静道:“不必担心,德川家康乃是在尽人事与神佛对抗。这次我偏偏不祈求神佛庇佑。” 事实上,家康的安排天衣无缝。 二十一日,三成与大谷吉继携手进入大坂城的消息传来。 据茶屋四郎次郎和丰光寺承兑的书函看来,毛利已被安国寺惠琼说服,拒绝了吉川广家的劝说,亲自到了大坂城,进入西苑。 所有这些书函,家康全部让佑笔给每位将领抄了一遍,一一分发到他们手中。诸将虽已料到会发生这种事,但还是异常担心,不免sao动起来。令人意外的是,家康的这些做法竟避免了他们争抢战功。 究竟是要打东边,还是要打西边?这个疑问解不开,就无法开战。 同日,大军照原定计划浩浩荡荡从江户城出发。 “看样子是真想攻打上杉。” “大人如此悠然,定是早有妙计。” 同行的旗本大将不用说,就连先发诸将也都纳闷。家康却不慌不忙,花了三日才到下野小山。在下野,他又接到西面飞报。这次是来自伏见城的鸟居元忠来函,说是毛利辉元已进入大坂城,恐怕不日之后,伏见城就要陷落云云。 家康未向诸将隐瞒,不但不隐瞒,还附了一句:“心忧之人,随时请便,家康概不阻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