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3.夹在书中的女人 (第1/3页)
3.夹在书中的女人 万能的八哥儿总是像巫婆一样道破人类的灾难,它又扯着沙哑的嗓音叫出了一个新词儿:“警报,他妈的警报!” 那是一种拖长了的号哭声,从鼓楼上升起,在古城上空盘旋。行人在街巷里惊慌地逃跑,把我的记忆践踏成零乱的碎片。窗户蒙上了不透光的黑窗帘。窗玻璃贴上了十字交叉的防震纸条。停电了。煤油灯的玻璃罩上再套上一个伞形纸罩。干娘已经从惊慌中镇定下来,松了一口气说:“妥了,事儿就是这了。” 警报在天上号哭,小母鸡却涨红了鸡冠,无畏地在地下啼叫。 干娘手中托着一个白生生的鸡蛋,向钻在桌子底下的父母亲夸耀:“鸡下蛋了!”父母亲望着鸡蛋,怅怅地笑着,从桌子底下钻出来,开始打点行李。 地下堆满了书。一本硬壳书里,有一张照片掉下来。我捡起了那张照片。我记得,那应该是一张六大小的照片。照片上侧身站着一个穿黑裙的苗条女子,整齐的刘海,短短的剪发,半掩着清瘦的面颊,一双杏形的眼睛向我流露着哀婉的表情。 我跑过去问母亲:“她是谁?”母亲看了照片,向父亲瞥了一眼,说:“问你爸爸去!” 我又向父亲跑过去问:“她是谁?” 父亲看了照片,又看了看母亲,问我:“从哪里翻出来的?” 我说:“书。” 父亲的嘴角抽动了一下,说:“把她放回去!” 我把照片夹到书里,坚持不懈地问:“她是谁?” 空气凝固了,父母亲无言地望着窗外。 干娘跑过来,抱走了我。 我因为得不到回答而深感屈辱地大叫:“她是谁?” 父亲和母亲依旧保持着铁一样的沉默。 我从此对人间有了疑问,心里蒙上了抹不掉的阴影,阴影里躲藏着一个美丽而忧郁的女子。我又多次偷看过那张照片,记住了照片上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她唇角左边的一颗黑痣。干娘发现我又在看她,慌忙跑过来说:“你咋又把她放出来了?又想叫你妈不高兴不是!”每当我把她夹回书里,总会感觉到她的寂寞和孤苦。很久很久以后,我听见母亲对小姨说,她是省城K女师音乐科的才女。父亲在南阳同乡会上听她弹奏琵琶和古筝,竟听得如醉如痴,潸然落泪。她也拿出自己保存的父亲的小说集,请父亲签名。后来,就有人发现他俩出入公园或饭馆。父亲又有了她的照片,就把她藏在书中。她没有力气从书中走出来,那是一本很厚的书。 那天没有拉警报。父亲坐上老蔡的车出去了。 母亲也牵着我的手出了小院。 屋檐下不见了八哥儿,它正在幽黑的门洞里复习人类的语言:“刘响,刘响,胡辣汤,吃了没有?哈哈,吃啦吃啦!古德毛宁,警报,他妈的警报,哈哈!”我没有听到“八格牙鲁”就为它打下了这条“蛔虫”感到高兴。 刘响从门洞里跑出来“孟老师,上哪儿?” 母亲说:“跟上老蔡的车。” 刘响拉着车,奔跑在潘家湖、杨家湖中间的大道上。我看到了正前方的龙亭,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龙亭。它坐落在空旷的湖岸上,由北向南虎视眈眈地俯视着整座古城。老蔡的车已经停靠在龙亭前边。父亲从车上跳下来,向龙亭后边走去。刘响把车停放在老蔡身边时,父亲已经消失在龙亭的阴影里。刘响伸长了脖子向龙亭后边张望。 “看啥?”老蔡瞥了刘响一眼“把车头掉过去!” 母亲牵着我的手走向龙亭。我觉得是走向一个威严的老人。龙亭的底座是一座陡然升起的小山。大殿高踞其上,遮住了半个天空。鸽群正从大殿上空掠过。鸽哨如泣如诉,颤颤地划过蓝天,融入白云,消失在古城的一角。那是属于我的第一支遥远而感伤的儿歌。 我和母亲在湖岸北边的柳树下止住脚步。低垂的柳丝如透明的窗帘映着血红的残阳,把我和母亲隐藏在柳阴深处。在西边草地上,父亲和一个女子正在散步。他们背对着我和母亲。但我可以看见,那是一个留短发、穿黑裙的年轻女子。残阳在父亲和那个女子身上镀了一道起伏不定的光环,勾勒出他们并肩远去的轮廓。我来不及分辨她是不是照片上的女子,她已随着我的父亲融入城墙的阴影。那是宋代的城墙,它后来抵挡不住鬼子大炮的轰击,而首先受到伤害的是我的母亲。母亲的身子颤栗着,目送父亲和一个年轻的女人在城墙阴影里远去。我想大声呼喊父亲,母亲却把一颗辣味的糖果塞进我的嘴里。母亲的腹部已经隆起,我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