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帝传_第二十六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六章 (第1/3页)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六章

    时近黄昏,天边挂着艳丽的晚霞。对于我或者琳娜而言,这样的晚霞是一种美丽的景色,但是对于巴勒市攻守双方的士兵来说,这却是一种凄艳的颜色。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半个月过去了。联军部队每天都在以各种方式对巴勒市发动进攻。血,早已染红了巴勒市每一段城墙。这样一座军民加起来不过三万的城市,看起来根本无法抵挡联军如潮水般的攻击,但令人惊讶的是。这座看起来摇摇欲坠的城市,却一直将联军部队挡在巴勒市之外。

    护城河被填平了,原本坚固的城墙也被投石车打出了一个缺口。这道早在三天前就已经出现的缺口,被巴勒市的守军硬是用血rou之躯死死地堵住。每当到了夜晚,当联军部队暂时停止进攻的时候,巴勒市的守军和平民就会抓紧时间对缺口进行修补。不过,采用应急手段修补起来的城墙,显然不会象以前那么坚固。看在可以获得三成土地的份上,我对联军中的十五台投石车进行了校正,并且对投石手进行一定的指导。这样一来,巴勒市守军幸幸苦苦利用夜间修补好的缺口,到了白天,经过十五台投石车大约半个小时的连续轰击后,又会在原来的地方重新出现一个缺口。然后,联军部队就重新展开攻城作战。

    虽然城墙已经被投石车打出一个缺口,但缺口上方的城墙处,石块、檑木和滚油反而更多。缺口处,敌我双方展开着最为激烈的搏杀。这个缺口,已经成为了个名副其实的绞rou机。双方在缺口处倒下的战士,只有战死者而没有伤者…凡是在这里倒下的伤者,都会被后面的人踩死或是压死。随着时间的流逝,缺口处的尸体越堆越高。有时候我的想法颇为不敬:其实克里根人在晚上根本不必清理缺口处的尸体再用石块以及木头堵住缺口。因为战士的尸体已经完全可以将那处缺口堵住了。

    为了配合缺口处的进攻,联军部队也利用云梯向巴勒市发动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守军用长钩将一具具云梯推离城墙,连带着上面的人一起推倒。许多士兵伴着滚石檑木跌落下来,有些人站起身来继续攻城,有些人则一边痛苦地呻吟着一边向后撤退,而有些人则再也没有爬起来。虽然守军的床弩等守城工具杀伤力惊人,但是由于数量的限制,这点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三天来,这种的毫无美感的战斗周而复始。眼见一个又一个的战士在攻城战中丧失年青的生命,我感到了一丝疲惫。

    巴勒市守军的斗志相当旺盛,毕竟巴勒市是克里根公国的首都,毕竟克里根公爵与守军们一共战斗在第一线。可是,一个联队的亲卫部队,两个联队的常规守备部队再加上不到三千人的新兵,在人数方面与联军相比确实处于相当大的劣势。塞维尔第一至第四兵团并没有围攻巴勒市的任务,不过三大佣兵团却与塞维尔公爵亲卫兵团合兵一处共同围攻巴勒市。对于没有足够攻城器械的三大佣兵团来说,与罗斯公爵亲卫兵团合兵一处,便有了器械上的支持。从另一个角度讲,巴勒市是克里根公国的首都。首都往往是一个国家最为富裕的城市…这是常识,三大佣兵团长自然知道。

    半个月的激战下来,巴勒市守军很多士兵的武器已经破损得不成模样,却得不到新的武器的补充…毕竟巴勒市原先只有一个联队的公爵亲卫部队,两个联队的城守部队,近三千亲兵已经将仓库中的武器分得差不多了。现在,许多士兵们不得穿着破损的铠甲,拿着仅仅作了简单修补武器投入战斗。有时候,有些士兵甚至不得不将石块或是木棍作为自己的武器。

    投石车所使用的投石已由最初的标准投石变为普通的不规则的石块,床弩配置的特殊箭矢被限制使用,甚至弓箭兵们在射箭的时候也比起围城初期节约了许多…

    巴勒市的准备工作不能说不充分。守城方囤积的粮食足够巴勒市全体军民半年食用,守城的器械也相当充足。可是半个月来高强度的战斗,还是令巴勒市守军的守城器械消耗得太快。根据敌方投石车、床弩以及普通弓箭反击的强度判断,敌方已经快要撑不住了。相信巴勒市的陷落应该就是这几天的事了。

    待克里根公国的首都陷落,待克里根公爵被联军俘虏或是击毙,便是这次侵略战争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标志。也就是说,克里根三成的土地将归入布雷西亚。可是,看到那么多反抗者视死如归的眼神,我的心情却不象开战初期那么愉快了。

    人类确实是一种奇怪的生物。智商较低的兽人、单纯的精灵和固执的矮人,他们的观点一般都很难改变。但是人类就不同了,例如我。与英格兰尼人作战的时候,无论是身为塞斯贵族或是布雷西亚国主,我都是那么地痛恨侵略行为。可是现在,我却为自己的行为找出了不少理由。

    真正的侵略者是罗斯公爵,布雷西亚只是绑在那驾疯狂战车上无辜的同盟者。

    或者这么说:大陆乱象已现,这种弱rou强食的情况下,趁着三大强国无力干涉的大好时机扩张自己的领土,是保护国家的最佳方式。

    可是无论怎么解释,我的心情总是愉快不起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