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道可道 (第2/3页)
现丑,以期法眼垂青。请恕弟子放肆了。”言罢起身,来到张三丰面前,躬身合十道:“小僧修武成痴,久闻张真人乃斯道巨擘,特来讨教。”此话一出,群道个个吃惊。 张三丰道:“法师神技修成,贫道怕无法奉陪。不如到殿内叙谈一番,说说道理也就是了。”法明又施一礼道:“小僧一见真人,便知山斗在前,自家远逊不及。但玄门以‘内执丹道,外显金锋’为旨,以‘由拳证道’为武学归依,小僧颇有疑惑。武学就是武学,佛道只能做个参考。世间大半正语不过哄骗愚人,可有些所谓大道宗旨,却是专用来骗聪明人的。小僧愚昧不肯相信,实欲请真人现身说法,启迪昏蒙。” 张三丰听此一句,心下暗叹:“少林池飞真龙,又可兴旺百年了!”法明道:“小僧幼年时,已心驰神往‘太极十三剑’的大名。真人若看得起,便请一出神剑。”张三丰笑道:“此剑法乃贫道早年所创的陋技,附会河图、洛书之学,实则故弄玄虚。法师面前,还是藏拙为妙。”法明道:“以小僧愚见,无论太极拳、剑,都不过一阴一阳两个式子,脚下阴阳变换,手上不着力。不知是否如此?” 张三丰听他一语便中妙谛,仰脸一笑道:“江山代出才俊!贫道闭门自傲,已成井底之蛙了!去取剑吧。”众弟子知他已数十年不曾用剑,今日竟为这和尚一展青锋,那自是极看重对方了。一人忙去取了剑来。只见虽是一把古剑,外表也甚平常,剑鞘磨得光亮,正是他早年云游四海时的佩剑。尚瑞生一夜聆教,已知他功深如海,是以并不担忧,只欲观摩求证。 张三丰接剑在手,抽出剑来,剑上不见光芒,唯觉人剑和谐,意象全无。法明说声“失礼了”,倏伸右手,抓向其肩。这一下乃是诱手,乃敬对方年高德劭,并未全力施为,张三丰长剑下垂,微笑点头。法明微撤半步,僧衣突然飘起,一股神奇的力量漫溢而出,直向张三丰罩来。 尚瑞生早领教过此路骇异法门,这时重历其境,仍感恐惧莫名,倏然间体内那股奇气冲上来,登时激醒了神志,虽觉心跳加快,居然不为所动。余众却无不色变,两手都掐个“定心诀”,微微摇晃起来。 张三丰一笑,剑尖依旧下垂,似乎无动于衷。法明蓦然欺近,电一般抓向其胸。孰料一瞬间,那长剑已有感应,忽如柔风轻荡,不缓不疾地刺来,霎时将来招化于无形。法明“佛手”中忽生变化,连番抓来。群道见他出手之快、幻变之奇,皆平生所未见,手心都攥出汗来。 张三丰长剑忽感忽应,随应随忘,每一剑都似无心而为,只觉剑剑平淡,宛似天成。法明见他长剑勾勒之际,万念悉捐,纯任自然,竟弃了“佛手”功夫,使出寻常拳脚。张三丰一愣之间,长剑陡生出奇魄雄魂,忽矫若飞龙,纵情挥洒。 二人都是绝世人物,即便出招,也是以神会神,不以拆解为功,但瞬息百途,中藏至理,一经碰撞,顿生不可言喻的景象。 法明仅以“五路短手”对敌,却见他拳法使开,竟把形打散了,打花了,每一式都生出无穷变化,而张三丰剑法更是奇妙,居然以“问劲”之功,与之斗艳争奇。所谓“问劲”,其旨全在寻彼重心,拿点控身,行来原极不易。张三丰却以剑尖做手,点刺对方重心,愈觉妙不可言。 法明神色骤变,倏然欺近身来。这一下无招无式,却比任何招式都更犀利“元神”于额间化为“灵剑”,猛向张三丰逼来。张三丰轻笑一声“神修”之功已显威力,法明只觉一道光芒射来,顿时将自家“灵剑”逼回。法明张口大喝,不啻佛吼,两股截然不同的大伟力齐罩过来,一者如佛祖之悲悯庄严,一者似魔王之狰狞暴戾,一霎时竟相混莫辨,其力猛然间涨了数倍,直如狂潮犯天! 此时张三丰再不能以“自然”之法应之,那长剑略显低徊之意,忽骑气驭风,凌腾于万物之表,转即潇洒卓绝,不可一世。他纵情挥洒,愈构愈厚,如大匠运斤,绝无斧痕。其大处如狂电惊雷,振聋发聩;小处则似细语喁喁,指授宏深;高渺处出神入天,难窥涯岸;平浅处亦俯笑群峰,难顾侪辈。尚瑞生直看得心醉神驰。那老僧却暗暗摇头,似已看破虚实。 原来法明所练神功,全以佛魔混斗之大境象扰人神志,对方愈存虚妄之念,愈是无法抗拒。张三丰虽为“真人”,心中亦存成仙不死之念,只此一个虚妄念头,道心便被这大法搅乱,剑法虽越来越强,其实已是道高魔长,落于两相争奇之境。 斗到酣处,突见法明神色大变,竟回身望来。原来他修成此门大法,无论将何人罩在其中,心头都有感觉:群道瘫软在地,他不用去看,也能感知人人都在发抖。而张三丰就在面前,反似清水一般,有质无形,仿佛透明之物。奇的是那老僧坐在一旁,竟然全身透空,丝毫也感觉不到。更奇者,连尚瑞生都半空半实,怎不令他心惊? 蓦地里灰影一闪,法明已电飘而至,猛然揪住尚瑞生前襟。尚瑞生体内骤生抗力,竟将他手臂弹开。要知法明武功之高,张三丰也难以内劲震脱其手,尚瑞生居然做到,足见那奇气威力之强,远远超乎想象。 张三丰见他抓向尚瑞生,纵剑来救。法明突然倒踢长剑,反掌拍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