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章 (第1/4页)
第三十章 听到叫喊声,她们俩迅速分开。冯翠脸整理了一下有点凌乱的头发,擦一把脸上的泪水,然后装着像什么事儿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这时,昭阗已经走到跟前了。 “我说呢,原来翠莲姑娘也在这儿呢。”昭阗打趣道。 翠莲不理他,鲍福却说:“二哥找我有什么事儿?” “我还以为你出去了呢,原来在这里消遣呢。二哥真不会来,把你的好事儿给搅了。”昭阗阴阳怪气地说。 “卑鄙!”翠莲忍不住骂道。 “翠莲姑娘,别多心,我什么都没看到。”说着,又去拽翠莲的衣袖,却被她一把摔开。 “二哥,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随便说说呗。” “鲍昭阗,你别以为世界上的男人都像你一样无耻,人家鲍福哥可不是那种人。” “可我并没有说他对你怎么样?”昭阗狡辩道。 “二哥,你找我到底有什么事儿?” “不是我找你,是黄组长那边有请。快去吧,说不定他已经等得很着急了。” 一听是黄组长在叫他,鲍福连忙赶着羊往家里走;翠莲一看昭阗在身边,早沿着南面的小路独自走了。昭阗被远远地丢在了后面。 鲍福从家里出来,一路寻思着:黄组长这个时候叫我,究竟有什么事儿?他寻思来寻思去,总是找不着答案。正想着,猛一抬头,已经到了大队部的门口了。 黄组长招呼他进来,回头立即把门关上。这个很小的动作却使得鲍福异常警觉起来。 黄组长尽量使语气保持平静,但激动的情绪依然能流露出来:“鲍福,”…他已经很久没有在名字的后面加上“同志”二字了,…“请原谅我这么晚了还打扰你,不然的话,以后再说请你原谅的话就有点儿说不出口了。” 在鲍福的心目中,黄组长说话总是那么客气。本来嘛,他们之间说是同志关系也好,上下级关系也罢,反正就是那么回事儿,时间一长,鲍福对于他的客气也就习以为常了。然而今天的客气鲍福隐隐觉得有点儿反常。于是一种不祥的预感油然而生。他似乎有些不安起来:“怎么,有那么严重吗?” “还记得今天下午你问过我的话吗?” “今天下午我问你说的话太多了,你指的是哪一句?” “在台子上面,你的弦断的时候。” “哦,我记起来了。那不过是一句玩笑的话,你老兄何必当真?” “不是玩笑,我真有一件不该瞒你的事儿却瞒起你来了?” “什么事儿?”鲍福几乎有些焦躁起来。 “我和霍组长最近可能被调走。”黄组长说这句话的时候极力地躲避着鲍福的目光,为了不使对方过分惊愕,他故意加了“可能”两个字。 “什么?怎么会是这样?”鲍福果然惊愕起来。 “是真的。”黄组长点头道。 鲍福低下头,沉默了良久,才自言自语地说:“完了,完了,真像拉胡琴拉到**突然断了弦似的了。可是要断断外弦呀,光有里弦照样能拉,现在断的是里弦,下面的戏如何再唱下去啊?” “鲍福呀,话可不能这么说啊!我们俩走了,组织上还会派工作能力更强的同志来的嘛,工作总会有人来完成的。” “黄组长。”鲍福激动地站了起来“你今天让我来,就是想跟我说这些话的吗?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那您就大可不必浪费口舌了,你还是留着对别人讲去吧。” “鲍福,小声点儿,别激动,坐下来说。” 鲍福也觉得刚才有些失态,于是坐下来,尽可能地把声音压到最低:“老黄哥,既然咱们都到了这个份儿上了,你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 黄组长长叹了一口气,神态仿佛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他低着头,并且来回摇晃着:“一言难尽哪!” “那,总得有个说法吧?你们哪点儿干的不好?没卖力?苦吃得还不够?” “这么说吧,”黄组长把头抬起来“从我个人的情况来讲,这是我长期以来的愿望;从大局着眼,这是工作的需要。鲍福,你也知道,咱们俩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咱们都热衷于文化艺术,过去我也一直是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可是一年前,组织上愣是把我安排到农村基层位置上来,怎么办?总不能撂挑子吧?干呗!‘人贵有自知之明’,我非常了解我自己。说得好听点儿,我并不适应这项工作;说得实际点儿,我工作起来实在感到力不从心呀。” “你在这里不是干得挺好的吗?说实在的,跟着你干,我还真觉得对把。”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呀。也许这也正是你所说的对把的缘故吧!” “除了这,又为了什么?” “这正是我想对你说的。这个村与其他的地方比较起来,情况既复杂又特殊。许多问题不像一开始想象的那么简单。工作组进村一年多来,不仅没有把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妥善解决好,相反又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当然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霍组长和我没有把工作做好,但是除了我们俩的原因之外也有许多村子里所固有的原因,而这种原因又恰恰是根深蒂固的,短时间内是很难消化的。譬如说吧,芦花村不仅在全县而且在全区范围内都能称的上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村庄之一,特别是这里有着全区最早的党支部之一。一九四七年刘邓首长跨越黄河挺进大别山时,这里曾经作为刘邓大军驻足的第一个阵地,并为解放羊山立下了汗马功劳。解放后,从这个村子里走出去的干部分布在全国许多省地,光是副部级的就有两三人。这些干部们虽然很少回家,甚至一辈子都难得回来一次,可是他们对村子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即使他们本人不希望对村庄产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