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_第二十四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四章 (第3/4页)

可是他并没有得罪过谁呀!没得罪过人家并不意味着人家不敢得罪你。紧张的局面不容许他多想,他甚至连回头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只能拼命往前赶呀,赶,他的脑子里再没工夫想别的,只记得大人们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好汉不吃眼前亏。”后者一直都在穷追不舍,他有几次都急得差点儿哭了。

    读者不知,当地有个坏风俗,每年的清明以后,孩子们脱去棉衣,极易聚拢在一起,跟邻村的孩子打坷拉仗。这种风俗屡禁不止,代代相传。大人们在管教孩子的当儿,有时也会回忆起他们顽皮时候的花花事儿,甚至津津乐道。孩子们听了,当然不仅不引以为戒,反而变本加厉。于是,这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每年都会有一些孩子因此受伤。至于芦花村的孩子们就更加了不得了,他们仗着孩子群中有相当多的人是练武的,因此跟所有周边村的孩子都干过仗,他们的“硬骨头”精神在远近是出了名的。

    学冰本来想着超过那少年,然后给他几句难听的也就算了,没想到这家伙还真的较上劲儿啦。学冰一急,那牛性子又上来了,他早把准备要做的事儿忘到九霄云外了。现在他的心目中只有一种愿望:就是追到天边儿也得把你小子给追上。

    就这样,两人各有各的心事儿,一个在追,一个在赶,都不肯让对方获胜。这两个孩子毕竟年龄相当,体格接近,尽管走了那么长的路程,但始终保持着相同的距离。

    转眼到了水仙庵。那少年本是投亲戚去的,路途也熟,到了前面的三岔路口,一个旋风似的急拐弯儿,竟然改道了;那学冰只知道往前赶路,却不曾防备对方有这一手。等那少年转过弯去很远,他才反应过来。等他准备刹车时,一个意外的情况发生了。

    原来有两个七八岁的孩子正在路边玩耍,看到一辆飞快的自行车朝这边驶来,情急之中不知躲避,说时迟那时快,自行车从他们身边匆匆飞过,其中一个被擦破了头皮,顿时鲜血直流,另一个吓得呆站在路上,连哭都哭不出来了。

    附近的大人们纷纷围拢过来,有的张罗着把孩子往医院里送,有的迅速抢过自行车。学冰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他何曾见过这种阵势?早吓懵了。他也不知道人们都在问他什么,他只是反复重复着一句话:“我不是故意的。”

    其中一位上了年纪的说:“既然他还是个孩子,咱就不要太难为他,咱只问清楚他是哪村的,父亲叫啥就行了。”

    果然一位三十多岁的人上前便问:“这孩子,你不要害怕,我们是不会打你的,但是你必须告诉我们,你是哪个村的?你父亲叫什么名字?”

    学冰还是重复着那句话:“我不是故意的。”

    “大家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我只问你一句话:你是哪个村的?”

    这回他好像听懂了,他指着来时的方向:“芦花村。”

    “芦花村?芦花村离这里有二三十里路呢,你来这里干什么?是不是走亲戚?”

    “是走亲戚。到我姑妈家去。”

    “你姑妈在哪个村?你姑父他叫什么名字?”

    “她在东庄村,我不知道姑父叫什么名字。”

    “这孩子,你准是在说谎吧?东庄村在东面呢,比你们的村庄还要往东,你怎么会走到这里来了?”

    “我也不知道。”说完,他便耷拉下头去,任凭人家问什么,他再也不说话了。

    这时,围观的人又开始议论起来了:“敢是吓坏了吧?”“也许是罢。”“慢慢地问罢,千万别再出现其他意外,不然的话,人家的大人来了就更不好办了。”

    问话的人又换了一个,他好像是一位教师,听得出他说话的口气比刚才的那位温和得多:“这位小同学,你不要太紧张了,大家都不会为难你,刚才的那位小弟弟被撞,并不全怪你,另外他只是擦破了一点皮,很快就会好的。不过这件事儿既然让你给碰上了,你就得告诉大家一下你自个儿的情况,你说对不对?”

    学冰听了,情绪果然好转了许多,他轻轻地点了点头。

    “那么,你能不能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至少咱们可以交个朋友吧!”

    “我叫鲍学冰。”

    “你的父亲呢?”

    学冰刚要回答,忽听一位妇女“儿”一声“rou”一声地哭嚎着朝这边走来,他吓得嘴唇直打哆嗦,脑子里一片空白。

    外层的人经过好长时间的劝阻,那妇女才停止了哭嚎,现在她被人领着去医院了。

    学冰看着面前的这位老师,心想,我的父亲什么时候像这位老师一样和蔼过?他忽然感觉到一种更大的威胁已经向他逼近。

    老师仍然在期待着他的回答。

    他不能先告诉老师他的父亲叫什么名字,他如果告诉了,父亲肯定会马上赶来,那样父亲会把他打死的,但是不回答又不行,怎么办?他愣了好半天,忽然说道:“我有个叔叔,你们一准认识他,他叫鲍福。”

    果然人群中响起回应:“啊,鲍福?原来他是鲍福的侄子。”“鲍福?知道这个人。”

    老师又问:“大家还是想知道你父亲是谁?”

    再问,学冰反正不说话了。

    没辙,大家只好商量着先把孩子安顿下来,然后央人到芦花村先去找鲍福,随后再去通知孩子的家长。

    他们找到鲍福时,鲍福也刚刚回到家里。听了对方的来意,鲍福招呼客人先坐着喝茶,自己便去昭阗家里敲门,去了两次,都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