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臣_第二百四十三章:统一大业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三章:统一大业 (第3/3页)

光绪三年由谭钟麟荐于左宗棠,得由京官外叭。二泛甘肃巩秦阶道。加二品擢甘肃按察使、布政改,光绪十五年升任湖北巡抚。在政期间。人称办事唯谨。当时的湖广总督是张之洞,张之洞办事专断时,他也不敢违抗。等他成了湖广总督,正是维新变法思潮激荡的时候。他思想偏于保守。几次反对维新。在下辖的湖南、湖北两省内对维新阳奉阴违。

    只是这位谭老爷子偏偏生了个儿子叫谭嗣同,却是铁杆子的维新派。父子间意见不合。康有为入京主政,一时间天下纷纷倡导维新,光绪亦多次下旨要求各省效仿。

    远在湖北的谭嗣同和唐才常倡导变法,计划在浏阳设立算学格致馆。推广新学。唐才常与刘善涵曾婉请其出名倡,藉资号召,而谭继询表示:“守老氏之宝,不欲为天下先。”

    口石

    儿子是激进的维新党,老子自然看不过去,几次阻挠都不得结果,后来谭嗣同在湖北的声名渐起,康有为相中谭嗣同,令他进京,而谭继淘继续在湖广各行其是,当时康有为有几次想让人取代他的湖广总督之职。却不知是什么缘故放弃。

    大清朝彻底垮台,向吴辰投降。维新党鸟作兽散,康有为和几个骨干去了法国,其余人各自分散各地,谭嗣同回到湖北,见了谭继询。父子两商议了一夜。都是垂头丧气。

    若论对大清朝的忠心,谭嗣同比其父更加强烈些,他的政治主张是君主立宪。这个,君主就是光绪,至不济也要是大清朝的皇帝,现在大清朝倒了,他茫然四顾,既想恢复大清,又不知从何处着手,最后思前想后,便想到了南方。南方一向是朝廷管辖不来的角落,说来说去。还是因为洋人对南方的渗透,各督抚一面要听朝廷的,另一面许多事还得洋人拿些主意,夹在朝廷和列强之间,他们就有了点儿独立性。

    这个时候正好有英国人来与谭嗣同接触。表示愿意支持大清朝在南方建国,谭嗣同当时来不及**及英国人的小算盘,遂一口答应,立即回到湖广,就是要说动谭继询,湖广是南下的重要一环,只要这里能顶住压力,大新军就不能南下,湖广不陷落,江南西南十几个省就会继续保持观望的态度。

    谭嗣同出生出官宦之家,旧岁时,就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鸩为师。在欧阳中鸩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有才华。他对传统的时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他仰慕那些锄强济弱的草莽英雄,曾和当时北京的一个“义侠”大刀王五结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

    在洌阳,他又师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此后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

    四只,他离家出走,游历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淅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并开始尝试接触新学。维新提前爆之后。他力主维新,并且攒同几个好友一同在湖北开展维新在当时的影响非常大,之后进入北京,康有为十分看重他。曾多次指点,谭嗣同与光绪亦是有着良好的关系。

    点是这一层关系,令谭嗣同愿意为光绪效命,如今光绪死了,醇亲王投降,他也得为这大清朝做最后一次的努力,很难想象,似谭嗣同这样的维新人士竟会如此愚忠,其实说到底,这和谭嗣同的性格有关。大多数维新党已经彻底的失望之后、各奔前程。而谭嗣同骨子里却有着一股子江湖草莽的义气,他自认为自己是光绪的臣子,这辈子就得为大清效力下去,因此,对大新朝,他出自骨子里的反感。

    谭嗣同原本就是咋,认准了目标就义无反顾的人。见到了父亲,力主陈词。请谭继询抵抗,谭继询犹豫不决。一时间也很难决断,而英国人的密使这时也从广,州赶来,英国人承诺给予大新军压力,迫使他们同意南方建国,还承诺若在必要时,各国列强可能干涉。

    洋人要干涉,令谭继询心里安定了一些。在江南做过总督巡抚的,谁不知道洋人的厉害,不过他心里仍有不安,他与谭嗣同不同。谭嗣同有着一股子热血,认准了某样事就一往无前,他还年轻,许多事没有经历,可是谭继询却是个,人油子,英国人支持他们在南方建国,建的是什么国,大清朝已经完了。难道还摆出来?这只是其一,英国与大新从前是铁杆子的盟友,现在突然偷偷来告诉他要阻止大新军,难道就没有什么目的?

    这事蹊跷的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