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九章 (第1/3页)
第二百一十九章 北洋这么大的摊子。其中有亲维新的。有似张佩纶这样唾材灿立建藩的,更多的是钻营派,这些人既有名士,也有出洋的新派人士,还有不少官场不如意的,一个个都是人精儿。这次北洋大败,他们意识到这北洋的架子似乎并不太牢靠了,原先那声名赫赫的舰队,竟连二流的日本海军都不如,李中堂年纪也大了。这些年精力不济,架子这么大,驾驻起来实在为难,况且李中堂也早晚有撒手归西的一日,李中堂驾鹤西去了,这么大的摊子,谁还有这个声望,有这个资格和手腕来收拾局面。因此,许多人开始谋思着退路。 现如今退路无非是两条,一条是维新党,另一条是朝鲜,维新党代表的是朝廷,况且朝廷要收拾北洋的想法也不是一日两日,这些年不少维新党在威海卫、上海活动,制造声势,与这些摇摆不定的北洋大员。都有那么点儿接触,其中以张树声尤为激进,公开与康有为见面,还放言当前朝廷收拢军权是皇上圣明。他是双手赞成的。 张树成是北洋内部的二号人物。份量不轻,他摆明了态度,自然有不少趋炎附势之徒也开始明目张胆和朝廷勾搭,许多人看透了其中的关键,北洋和朝廷在这里抑劲,胜负其实已经了然了,李鸿章不想做皇帝。说到底还是个臣子,他有北洋做底牌,这辈子谁都动他不得,可是李鸿章年纪已经太大了,他能活多久。现在拒绝朝廷的“好意”将来树倒捞猴散的一天,等朝廷握紧了北洋,他们这些人还会有好日子过? 与朝鲜方面私下联络的人也不少,这些人是不太见容于朝廷的,在朝廷原本就混不下去,这才到了北洋。还有一部分是看中朝鲜工业的,这光绪叫工业振国叫了这么久,也没见成什么事儿,比较来比较去,还是朝廷靠谱一些,因此。这些人是亲朝鲜的急先锋,马建忠便是这风口狼尖的头号人物,他与吴辰关系好,私交敦厚,朝鲜起步的那会儿,他也走出了力的,因此马建忠与家兄的态度很明白,北洋这副模样。得与朝鲜联合起来才有前途。 一边是新洋务,一边是维新。哪一边似乎都比从前的老洋务派们新潮。新洋务的效果显著,维新这边代表的是正统,各有所长,保持着巨大的吸引力。 等到北洋大败,北洋内部就更加混乱了,张佩纶夹在两派之间,忧心仲仲,不担心是不可能的,他的希望是将北洋饰造成一支独立的藩镇力量,既不受制朝廷,又不与朝鲜彻底结合,三分天下有其一,至不济。也该维持原状,可现在的时局,许多人对北洋已经不抱多少希望了。 张佩纶是个聪明人,什么事儿都看得透,北洋现在是风雨飘摇,若是还是从前那个模样,没有朝鲜新军,没有光绪的新政,北洋水师就是全军覆没,也都还是洋务圣地。是朝廷的中坚,可是现在那两头怪兽的崛起,使得北洋不再具有多少吸引力。从前是朝廷依仗北洋,需要李中堂,可是现在。北洋成了眼中钉,李中堂在光绪眼里,多半也成了乱臣贼子,事儿到了这个地步,又闹出北洋大败的事儿,这人心思动是必然的,稳住局面才是当务之急。 可是这局面从一开始,就不太稳了。先是朝鲜商船在珠江口、长江口对招商局、制造局的冲击,使得北洋的财力大减,从前一个招商局。能筹出北洋三成的给养,可是现在。连个零头都没有,制造局更是。只有往里头贴银子的份儿,一个铜板都榨不出,财力受限,北洋从一开始就有点儿揭不开锅,谋不到其他的进项,这日子可就不太好过了。 财力是一方面,现在北洋一下子给人戳破了窗户纸,天下人都知道北洋水师不过尔尔,从前的偌大实力如今也只是供人说笑的谈资,现在这局面,要保持独立性是不可能的。 张佩纶心里头哀叹连连,他心里明镜似的。要想北洋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得依靠着某个势力,同时又能保持住一点儿独立,可是选择谁呢,他想得比别人要长远些,或者是说,大多数人都在为自个儿谋生路,唯独他张佩纶,却在为北洋谋生路。依附朝廷,张佩纶是想都没想过,朝廷的野心太大,北洋落到他们手里,唯一的结局就是被整编。淮军融入到新军里去,舰队成为朝鲜看家护院的工具,对这个朝廷。他早就死了心,不管是怎么改,都没有用。 就譬如光绪提出要创建工业,挪出几百万两银子到处建工厂,还允,许私人办厂,刚刚开始的时候倒是如火如荼,江南江北的工厂如新笋般的冒出幕,可是呢?结果又是纷纷破产,连光绪掏银子自个儿办的官办工厂都难以维持,从这里看,维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