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臣_第二百七十二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二章 (第2/3页)

拥有足够的资本,尤其是一些从前的大地主,在失去了土地的情叭心”只好投身入工业以继续赚取利润。这些原本小心谨。州们凶主们进了城,一开始还只是握着大笔的新货币只敢安置产业,购买宅邸,等看到别人办工厂赚到钱时,也不由得动了心,一个个抱着大把的现金投入生产中去。

    与此同时,大新颁布了公司法,以及股权法案,算是规范了工商业,此外,朝廷兴建的国有工厂也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冒了出来,国有工厂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吴辰希望他的国家将来采取的是两种经济制度,国有与私营并驾齐驱,国有工厂的好处在于他能够给予工人提供较好的保障,而私营工厂最大的好处则是能刺激经济的活力,不过私营同样有其弊端,譬如严重的录削,工厂的利润最终成为工厂主的合法财产等等,这一点可以依靠国有工厂来进行平衡,当国有工厂提供较好的福利时,那么大批的技术工人将会争先恐后的往国有工厂中钻营,而私营工厂要招募到工匠,恐怕只有在福利待遇方面与国有工厂竞争才能保证招募到适合工厂的工匠。

    另外一方面,若是在国家处在危难的时刻,国有工厂的忠诚度相较要高得多,有钱人是不喜欢战争的,他们喜欢的是国际化,对于他们来说。只要他们有足够的银钱。到哪里都可以衣食无忧,如果在美国能够获取最大的利润,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将所有的资金和设备投入到美国去,如果欧洲能够满足这个条件,他们不介意将身家转移到欧洲,第一、二次世界大战证明了这一点,两次大战基本上就是财富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的过程,无数欧洲富人在美国登陆,开始继续追寻他们的财富。至于他们的国家,那和他们可没有多大的关系,哪里有利润和资本的安全,哪里才是他们的祖国。

    正如英国与荷兰人的竞争那样,荷兰的资本毫不犹豫的做着世界上最荒诞的事,购买英国的战争债券以支持英国对荷兰的战争,这对欧洲人看上去荒诞,可是对于那些购买英国债券的荷兰商人来说却一点都不觉得可笑,因为他们在做的,是商人最正当的事,英国的战争债券投保率高,而且英国人胜算要大,购买债券能够给他们获得足够的回报,至于那些即将被掠夺的荷兰中产阶级,这才和商人们没有多大关系呢,他们遭受法国人的抢掠,因为英国人的战争而破产和大商人可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们有大把的钞票和债券,可以随时移民到法国、英国、美国去,他们仍是上等人,仍然可以声色犬马,这才是关键。

    正如明末时期的商人一样,晋商在明清时代的崛起绝不是这样简单,这些敢于舍身取利的战场上的山西商人。他们甚至冒杀头危险在明清时期做走私生意。

    明代,与蒙古牧民的贸易除了规定时间、地点的官市、民市外,严禁内地商人与蒙民进行贸易。但是,走私活动十分猖檄。据明代任宣化总督的王崇古推论,仅大同墩哨驻军,三个军人中的粮银,有二人的成为私市货资,则大同墩哨军粮银每月同牧民的交易额,至少有烈够良两,若以此银两购买布匹前往牧区交易,则有二万余梭布私贩到塞外,同时私贩进牛丑四头或羊万余口。明隆庆四年,有山西榆次商人李孟阳等去蒙古走私马尾,时间长了,竟入住蒙古,并诱蒙古俺答军刃。袭击明军事城堡。原来明代嘉靖万历年以后,江南地区百姓使用鬃毛或马尾仿织巾、帽绸巾的风气非常盛行,嘉靖以前只有生员与富有的人才戴鬃尾,到万历以来穿戴鬃巾为上层社会流行时尚,个个生员视鬃巾为必备品。

    而当时原料来源非常少,物以稀为贵,使商人铤而走险,私贩马尾等商品。由于走私者日众,一些人逐渐定居蒙古地区,其集居地蒙人称为“板升”对板升的解释有多种,一说为“百姓”之谐音,一说为“堡子”在板升中以山西人居多,他们在蒙古地区耕作,开了农牧手工业,同时参与私市,故明朝一直对板升居民作为剿灭对象,但力不能及,只能听之任之。

    说来有趣,由于明清政权的更迭,山西有八家做走私生意的商人竟蒙受了“皇商”的荣光。这八家商人在与各少数民族贸易的同时,与满清政权过从甚密,在明政府封锁满清政权的时候,仍然贸易不绝,实际上做的就是走私生意。清政权一统天下之后,这八家受到满清皇族的特殊优待,以答谢雪中送炭之功。

    在这些晋商心里,哪有什么是非,无非就是个利字罢了,为了银子,他们可以给敌人输送军械,可以给为他们提供情报,哪里还顾得了别人,满人入关,他们的上亿同胞被屠戮了个一干二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