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九章第六世纪 (第3/7页)
来恐怖,元子攸和残余的贵族士大夫,更如芒刺在背,认为必须把它拔除。这个火药库局面,维持两年,到了五三○年,元子攸把尔朱荣诱进皇宫杀掉。 元子攸杀尔朱荣之前,曾慎重考虑到尔朱荣强大的私人部队叛变的可能性。他研究二世纪九十年代的往事,当时东汉王朝宰相王允杀了董卓后,因拒绝大赦董卓的部将李囗、郭汜,才激起叛变。元子攸认为大赦和铁券(用铁铸成保证永享富贵并遇罪赦免的诏书),可使他不重蹈这个覆辙。 问题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历史发展与化学方程式不同。同一刺激,因人、因时代和因环境的不同,反应也异。所以人们在觅取历史启示或教训时,必须特别小心。 尔朱荣噩耗传出后,尔朱荣的妻子斩关逃出洛阳,在城外集结尔朱家族散布各地的武装部队,开始攻城。他们对无子攸的大赦令嗤之以鼻,对送出来的铁券更是轻蔑,告诉使节说:“尔朱将军拥戴皇帝,有天大的功勋,都被谋害。两行铁字,又有什么用处?”洛阳不久陷落,元子攸被叛军绞死,距他杀尔朱荣仅三个月。 尔朱荣家族的一些将领,只不过一群暴徒,比河阴惨案被杀的那些官员,更为腐败贪虐。一个曾经追随杜洛周叛变,又投葛荣,后来投降尔朱荣,被尔朱家族任命当冀州(信都·河北冀州)州长(刺史)的高欢,看出尔朱家族的没落,就于元子攸被杀的明年(五三一),在信都起兵,声言讨伐叛逆。 明年(五三二),尔朱家族战败。高欢进入洛阳,立元子攸的族侄元修当皇帝。 高欢是汉人,但世居六镇之一的怀朔镇(内蒙古固阳),是一个典型的穷苦边民。六镇以鲜卑民族为主,元宏的汉化政策还不能影响到那么远,所以高欢在文化上彻头彻尾是一个鲜卑人,能说流利的鲜卑语。他没有受过教育、事实上他根本不识字,但他在艰苦中训练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英雄人物。对他一手扶植起来的皇帝元修,他尽到最大的礼敬。不过元修当皇帝时才二十三岁,性格轻狂浮躁,没有弄清楚自己的处境,极端不满意自己的权力受到限制。跟元子攸一样,他也想恢复皇帝应有的无限权力。于是他和镇守长安(陕西西安)的大将宇文泰秘密相结。五三四年,乘高欢远在晋阳(山西太原),元修从洛阳出发,西奔长安,投靠守文泰。 高欢另立一位亲王之子十一岁的元善见当皇帝,因洛阳距长安和梁朝边境都太近,容易受到军事威胁,再加洛阳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于是就把首都迁到邺城(河北临漳)。北魏帝国遂有两个政府,而各以正统自居。史学家称邺城政府为东魏帝国,称长安政府为西魏帝国。 ——元修的结局大出意外,他奔驰到长安,宇文泰以最隆重的场面迎接他,他以为他现在可以享受无限权力的乐趣了。但对一个帝王而言,无限权力一旦丧失——尤其是经过两代以上长久的丧失,就永不可能收回,犹如一条毒蛇,毒牙损失之后,就永不可能复生。高欢比较宽厚,至少不干涉元修的私生活。宇文泰不然,他把丑名在外、跟元修一直同居的元修的几位姐妹,全部驱逐出宫,并把其中之一的明月公主杀掉。元修暴跳如雷,要对宇文泰下手,宇文泰毫不犹豫的就把元修毒死。距他满怀希望从洛阳逃出,只五个月。(有人认为是元宝炬想当皇帝,与宇文泰合谋毒死元修,因此是一个夺位事件。——编者) 四萧衍父子引起的南中国混战 五四七年,高欢逝世,这个英雄人物最大的缺点是纵容他的儿子们骄傲横暴,无法无天。他的长子高澄继任父亲宰相的职位。远在黄河以南镇守颖川(河南长葛)的大将侯景,是高欢幼年时代的贫贱伙伴,他平素一向厌恶高欢那些不成材的儿子,那些儿子们自然也瞧不起父亲手下的部将。高澄刚刚继位,侯景就宣布脱离东魏政府,连同他管辖下的黄河以南十三个州,一并归降南梁。 南梁帝国开国皇帝萧衍,自从北进政策屡次失败之后,不敢再谈统一,把注意力转向国内,在国内演出一连串闹剧——先后四次舍身同泰寺。同泰寺是当时首都建康(江苏南京)最大的庙院,僧侣有数千人。五二七年,萧衍到同泰寺进香,忽然脱下皇帝的龙袍,穿上僧侣的袈裟,当起和尚来。当了三天,才行回宫。这是他第一次舍身,还算平静。可是两年后的五二九年,萧衍第二次到同泰寺舍身时,就蓄意诈欺,他不但当和尚,而且坚决拒绝回宫。僵持了七十三天之久,大臣们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就捐钱一亿万,把“皇帝菩萨”从同泰寺“赎”了出来。萧衍食髓知味之余,接着是五四六年第三次舍身,五四七年第四次舍身,每次的价格都是钱一亿万。 萧衍在政治上的成功,全靠侥幸,是一种被狼潮推涌到狼头上的人物。但他一旦掌握大权,就开始自我肥大,形势上的因素全被抹杀,对自己的智慧能力和道德水准,作过高的估价。事实上他自私而又庸劣,对于境界稍高的见解,便不能领略。他不殚其烦的一再舍身,而不觉得别人在一旁浑身rou麻,就是例证。他极醉心“仁慈”“宽厚”的美名,所以皇亲国戚士大夫无论有多大的罪恶,都不予追究。但对于普通平民,他却有狰狞的一面,一个人被认定犯罪时,父母妻子都受到连累。一个人逃亡,全家都逮捕下狱,无一点宽假。 侯景归降,正是萧衍第四次舍身的那一年(五四七),如果不是侯景,他恐怕明年还要舍身,舍个没有完。侯景的归降,跟纪元前三世纪韩王国上党(山西长子)守将冯亭归降赵王国一样。凡没有根的福都是危险的,赵王国的后果可作前车之鉴。但黄河以南十三州十一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三个台湾岛那么大,以萧衍的智力商数,他不但无力拒绝,而且早已被诱惑得神魂飘荡。于是,跟赵兰国一样,他接受了这个烫手的山芋,宣布把十三州并入版图。 东魏帝国立即对侯景发动攻击,侯景退到悬瓢(河南汝南)。萧衍不能不派军支援,他命侄儿萧渊明当总司令,会同侯景的部队,进攻彭城(江苏徐州)。然而萧渊明跟萧宏一样,也是认为权力即能力的人物,在距彭城九公里的寒山地方,被东魏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