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迷林_第61章六十一与子成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1章六十一与子成说 (第1/3页)

    第61章 六十一与子成说

    古城雪韵

    雪花踏着冬令的韵律翩然而至,象仙女散花一般,撒向苏东沿海地区,撒向曾经濒临黄海的台城。那初冬的两场小雪,就像“难留连,易消歇”的匆匆过客,娇羞的雪花一落地便溶入这块沧海桑田的土地。虽然润物细无声,却让人感受到清新气息,依然有一种别样的感动,在心里滋长漫延。

    也许,上苍被这里淳朴的民风感动了。那瞬间融化的雪花,渐渐地变成一缕缕轻云淡雾,升腾消失于苍穹,经过滚滚寒流的凝聚与结晶,终于,在四九寒天得到她最好的释放空间,又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动人风采,给这个多年难见大雪的古城带来一个惊喜。

    这是台城的第三场雪。雪花轻盈地撒在屋顶,飘在墙上,落在地上,悄无声息,我没有一丝察觉。蓦然向窗外望去,那漫天飞舞的雪花,就像白色的蝴蝶,舞动着薄薄的羽翼,在空中翩翩起舞、追逐嬉戏,使这个寒冷寂寞的冬天一下子生动起来。瞬间,雪越下越大,那大片大片的雪花像鹅毛一般纷纷扬扬,飘飘洒洒,铺天盖地而来,还夹杂着大块大块的雪团像棉絮一般,自天宇飞旋而下,天地苍穹浑然一色,变成晶莹透亮的神奇世界。真是好一场气势磅礴的瑞雪,以天使般的博爱,撒落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圣洁的花瓣撒遍先贤们当年踏过的足迹,给寒冬中蓄势待发的一草一木,又带来新的生机、活力和希望。

    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和兴奋,登上楼台,依栏凭眺台城西溪,朦胧视线里,隐隐约约可以看见海春轩的塔影,这座七层八角砖结构的宝塔,盘形的铜顶和飞翘的塔檐变得镀银镶玉一般,显得更加古朴雄浑,似一位阅尽人间沧桑的历史老人,屹立在古老的运盐河畔1300多载,如今昂首云天,迎接从天而降的天使,带来人寿年丰的祥瑞信息,伴随西溪护国禅寺的古刹钟声荡漾四面八方,也激起我的遐想。。。

    穿越历史时空,我仿佛听到:海春轩塔下,清代诗人吴嘉纪“溪光浮佛舍,塔影压渔帆”的诵诗声;运盐河畔,当年渔民裂人心肺的哀怨呼号声;溪光塔影里,尉迟恭平定天下的厮杀声,渐渐地化为渔歌唱晚在溪边缭绕徘徊。我依稀看到一个鲜活的面孔展现在眼前:那位唐代开国元勋尉迟恭将军,头戴银盔身披银甲,顶风冒雪,凝视着波涛汹涌澎湃的大海,心系白狼飞溅如雪中的点点渔帆,守卫着沿海人民的安宁。。。

    据《东台县志》记载,唐朝建立之前,山西朔州(今朔县)人尉迟恭 ,幼时随母逃难曾住过台城西溪。那时,西溪东面是大海,沿海多为盐民和渔民。渔民出海捕鱼每遇浓雾或风狼,常有海难发生。尉迟恭母亲见此情景,她嘱尉迟恭日后若为一官半职,定要在西溪建一座宝塔,以便渔民出海辨别方向。后来,尉迟恭果然辅佐李世民开国平天下,发迹后的尉迟敬德,没有忘记幼年的遭遇,牢记母亲的嘱托。他奏请唐太宗李世民,在当时军事要塞,全国重要的产盐之地,南通到淮河口之间建一座方向塔,太宗遂准奏,并由尉迟恭监造。此塔的宝顶原是铜葫芦,用“风火铜”铸成,随着日照光线不同,能变幻成七种色彩。传说有了它,台风就会越境而过,故沿海渔民称之为“定海神针”、“镇海塔” 亦称为“孝母塔”、“尉迟塔”千百年来,虽然屡遭地震和水灾,仍巍然屹立如初,成了老百姓膜拜的图腾,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见证着黄海的东迁,沧海桑田的变化;也成了黄海之滨古文化的象征,见证着历代先贤、仁人志士胸怀“有益天下之心”,智勇抗击倭寇入侵,顽强捍御沧海洪涛,造福沿海人民的光辉历史。

    而今,在圣洁白雪的映照下,熠熠生辉的海春轩将西溪古镇点缀得分外妖娆、绚丽多姿。在这个宋代宴殊、吕夷简、范仲淹三宰相曾出任盐官的地方,那晶莹剔透的雪花撒落宋桥(通圣桥,通济桥与广济桥)上,轮廓格外清晰,线条分外遒劲,尽显拱形砖桥的古朴风貌,留下当年三宰相“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遗迹;那圣洁高雅的雪花撒在范仲淹、张纶、胡令仪“三贤祠”上,从经年不绝的香火中,飘逸出古风遗存的芬芳;那袅袅婷婷的雪花,撒在杨柳依依的凤凰池、老槐树和忠孝祠上,曾经演绎董永与七仙女的忠贞爱情故事,也衬托当地的淳朴民风源远流长;还有,古色古香的唐宋“梨木街”、劲松古柏隐映下的护国禅寺、三槐堂、棠斋…许多古迹景点,融汇成了耀眼的惊艳,彰显出博大与精深的古韵。这种古韵释放出一种无形的力量,叫人顿生敬仰之情,去探寻先贤的足迹…

    我转身向城东望去,皑皑白雪铺满了204国道,宛如一条落于九天的白色巨龙,横卧在当初的沧海与桑田之间,绵蜒数百里,把东台与邻近的沿海市县连成一线,这就是世称范公堤的捍海堰。千百年来,人们永远铭记着范仲淹冒着漫天飞雪,亲率兵夫筑堤捍海的历史。。。

    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时,刚过而立之年的范仲淹在台城西溪担任盐仓监,看到沿海旧堰久废不治,海潮肆虐,盐灶毁坏,田园荒芜,民不聊生,萌生了筑堤治海念头。遂向时任江淮制置发运使张纶,建议重修捍海堰,以救万民之灾。当时,有人指责范仲淹越职言事,范仲淹回敬道:“我乃盐监,百姓都逃荒去了,何以收盐?筑堰挡潮,正是我分内之事!”也有人以筑海堰后难以排水,极易出现积潦而予反对。范仲淹言道:“涛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获多亡少,岂不可乎?”于是,张纶奏请朝廷批准,并举荐范仲淹为治海能人。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宋仁宗皇帝擢升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并委派其主持筑堰。范仲淹与江淮制置发运使张纶、淮南转运使胡令仪合力,征集兵夫四万余人,赶赴工地,兴筑海堰。时值隆冬,雪雨连旬,潮势汹涌,迫岸而来,虽然范仲淹临危不惧,亲自指挥民工迅速撤离,但因兵夫惊慌失措,四处逃散而陷入泥泞中淹死百余人。有人趁机上书朝廷,反对修堰,于是朝廷决定暂行停工,幸亏张纶到现场查勘实情,如实奏明朝廷,才获准继续动工。

    由于旧堤大都坍塌,筑堤工程浩大,加之海岸线不断变迁,堤址勘定十分困难。范仲淹亲临海滩,实际考察,并且在当地渔民指点下,发动沿海百姓于大汛期间将砻糠遍撒海滩,大潮一至,砻糠随海狼涌进。退潮后,砻糠则附着于沙滩,形成一条蜿蜒曲折的糠线。范仲淹便令民工沿线打桩,新堤址就此确定。

    范仲淹顶狂风冒雨雪,临阵督察,与民众同甘苦,共患难,还捐出自己的官俸,补贴筑堤费用。在他的感召下,兵夫情绪倍增,工程进展迅速。首期工程北自刘庄(今大丰境),南至富安(今东台境)告竣。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