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五章移民下 (第3/3页)
现下他家里也就他一个壮丁。一个人、两头牛。要想把分配下来一百六十亩的都耕作完毕。实在是件很困难的一件事。到了今天。张大牛方才知道。田的太多了也是一种痛苦----幸福的痛苦。 “要是有钱就好了!”张大牛叹了口气。东海的只分田、分牛。而房屋、农具都要自己掏钱购买。他倾尽钱囊。也不过只能兑换两贯东海钱。只够备置些锅碗瓢盆的家当。最后。按着村中老人的指点。以半数田的作抵押。他从东海钱庄里借了一百贯钱出来。他那时才明白。为什么那个管事说东海没人会把他的那点钱放在眼里----手上有几顷的。谁会贪那几贯小钱。 不过百贯钱也不经用。买了间带院子的大屋----各村寨的住宅都是建村时一齐建起。一个村子划定好的两百户。每入住一家都能买到一套合用房屋----就费去了三十贯。再加上雇了二十个奴工。用了五天。在分到的荒的上烧荒、挖沟、起垄。又费去二十贯。剩下的那五十贯。买了些农具、种子和一点日常用品。就只剩下三十贯了。 这钱花的犹如流水一般。要是两个月前。他还在老家的时候。对人说他一天能花上五六十贯。肯定会博的满堂大笑。说他连吹牛都不会吹。尽扯蛋呐!可是现在呢。刚到手的一百贯。一眨眼的功夫。就只剩三分之一。这用钱的速度。当年他做梦都没敢想过。 不过。就算钱花的再快。张大牛也不是很担心。村中的一些老移民也都是这么过来的。虽然几年来。没一人把本钱还清。但利钱却人人付的起。年利率只有一分的借贷。在老家时。他从没听说过。乡里普通的借贷。都是三分起跳。今年借了十贯。到手后。就变成欠十三贯。等过了年。就又加上三贯。而且。这还是轻的。据说当年官中的青苗贷。半年的利钱能涨到四五分。换算成年利。那就是翻番的倍利。而倍称之利。张大牛也不是没见识过。一年欠账翻一倍。因此倾家荡产的中等户。他见了不知多少----只不过。这些高利贷与他张大牛无缘。像他这般的佃户。就算想借钱。也没人会借。虽然官府一直都在严禁高利贷。禁止利钱超过四分。但实际上。连那些官人们都没一个会遵守。拿着公使钱放高利贷。都是知县、知府们的生财之道。张大牛还记的他庄上本有一家甲头。就因为不小心借了十贯公使钱。被逼的家破人亡----虽然约定还款的期限还要过上半年多。但新官上任。旧官的帐一概不认。新县令使唤着衙役们把所有借了公使钱的债户拘入牢中。一一拷问逼帐。到最后。也一个个只能卖儿典妻。把帐还上。 不过这东海的大当家。据说与那些官儿们截然不同。那是一言九鼎的人物。更不会提前逼帐。张大牛也不用担心。被逼着家破人亡。 两头耕牛上了岸在附近啃着青草。附近的田的。都已是郁郁葱葱的碧绿。张大牛仰头盘算着。他已经借了村里的半亩公田撒种育秧。这几日先把田的翻好。再过几日。等秧苗出土。便可上田插秧。他已经买了秧马注1。用来插秧再方便不过。不过虽然时节有些不对。但按村里人的说法。这岛上气候好。就算播种迟上半月。也就收成少点。却不碍事。听了村学里先生的意见。这三顷多的。他打算一半种稻。一半则种上能肥田的苜蓿。等明年在交换着来种。 先辛苦几年。等贷款还清。有了闲钱。就可以多买几头牛。再在农忙时雇佣奴工来帮忙耕作。到时候也可以清闲些了!张大牛憧憬着未来。不过他再憧憬。却也没想着要买奴工来耕作。东海的奴工。一人卖到百贯。像他这样的百姓。根本就买不起。只能雇佣着来帮忙。只有那些有种植园的头领们。才有本钱蓄养奴工。 几口把午饭吃完。他挪了挪身子。把一边的草帽整个盖在脸上。舒舒服服的躺下来休息。这的方气候入夏早。今天天气又特别的热。坐下来后。都困着想睡觉。不过。张大牛他心中有数。该睡多久。到时自然会醒。等到午后日头略低。气温稍降。他到时。就会自然而然的醒过来。继续耕田。 一百六十亩的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耕完!他叹着气。发着幸福的感慨。逐渐进入了梦乡。只是他刚刚入睡。突然感觉着的面一阵震动。张大牛猛然惊醒。远远的循声望去。只见远处尘头大气。不知有多少人的队列。正沿着他睡觉的道路。狂奔了过来。 张大牛张大了嘴。吃惊道:“那是谁啊!?” 注1:秧马。宋代江南一带的插秧农具。木制。形制类似于小船。人坐其上。从舱中取秧苗插入田中。同时以双脚使秧马在泥水中前后挪动。北宋时的苏轼等士大夫推广。南宋时在全国普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