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四一章聚首 (第2/3页)
准备但还是经不起这等季节性繁忙,各处酒楼无不爆满,后来者找不到地方只好住进在京朋友同僚家中,若是京城里没有亲朋好友的便只好入住京城官员给他们预备的官衙宿舍。 四大元帅进城以后直奔皇宫,宫门外是太子折允武带着折允文站立迎接,见面后折允武兄弟要给四人行叔侄之礼,杨开远阿鲁蛮连忙扶住了,杨开远道:“怎么敢当。”阿鲁蛮则道:“咱们自己人就别闹这些虚文了。”拍了拍折允武的肩膀,对萧铁奴笑道:“这么好一个女婿,怎么就被你捡到了!他娘的!我老婆太不会生,前面五个全是男的,要跟你抢女婿也来不及!” 萧铁奴哈哈大笑,过来挽了折允武的手进宫,折彦冲和完颜虎在御花园设宴相候,四人行了礼,阿鲁蛮看看折彦冲,再看看完颜虎,说道:“大哥大嫂,我在东北听说你们吵架了,现在可都没事了吧?” 欧阳适眉头一皱道:“老五你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 完颜虎淡淡一笑,说:“今天你们难得回来,这是十年来未有的大喜日子,看在你们份上,我也懒得跟他计较!” 折彦冲干笑了两声,欧阳适赶紧转移话题,叫道:“林舆!林舆!” 便见一个隽秀的小伙子不知从哪里钻了出来,微笑着应道:“四伯,什么事?” 欧阳适同时朝他的脸颊上捏了一把,萧铁奴和阿鲁蛮见到也伸出了手,林舆躲开了叫道:“五伯六伯你们就饶了我吧!你们的手老虎都捏得死!”陡然瞥见折雅琪,头一低就要走,欧阳适拉住他问:“你老子呢?这么大喜的日子,他怎么躲着不出来见人?” 欧阳适话才落地,就见杨应麒负手踱了进来道:“谁躲着了?”先给折彦冲完颜虎行了礼,再来见阿鲁蛮萧铁奴,阿鲁蛮看了杨应麒两眼道:“老七不像老七了。” 众人齐声问:“怎么不像?” 阿鲁蛮道:“比起他自己来,还是这小子比较像。”说着往林舆一指,众人忍不住一起大笑,连完颜虎也一扫脸上积了几个月的阴云,阿鲁蛮又掏出一个盒子来给杨应麒说:“杨朴托我交给你的,他这次没来成,郁闷着呢。” 杨应麒接过当场打开,却是两颗北珠,欧阳适叫道:“老大!看见没有!杨朴行贿,老五经手,老七接脏!在场所有人都是人证!这次他可跑不掉了!” 杨应麒呸了他一口道:“你少在这里贼喊捉贼,说到贪污,咱们几个里头就你最不干净!” 折彦冲微微一笑,问杨应麒:“杨朴送你北珠做什么?” 杨应麒道:“他跟我打赌,输给我的。” 完颜虎问:“你们打赌什么?” 杨应麒笑道:“我们打赌是公主先嫁,还是太子先娶。” 折雅琪脸颊红了起来,叫道:“堂堂宰相!没个正经!”转身就跑,欧阳适推了林舆一把道:“还不快追!”窘得林舆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阿鲁蛮又道:“怎么不见师父?” 杨应麒道:“狄叔叔晚上再过来,叔叔最近容易累,来得早了撑不住,要早走又怕扫兴,所以晚上再过来。” 折彦冲抬头望着真定方向,说道:“狄叔叔晚上便可见到,但是二弟…却再也见不到了…” 他不说还好,一说起来阿鲁蛮这样一条汉子竟当场哭了出来,道:“二哥啊二哥,我连他最后一程都没能来送!” 萧铁奴脸上亦满是寂寞,说道:“大哥,这次来我不敢在真定停留,但京师的事情了了以后,请你准许我和老五到灵寿走一趟。” 折彦冲长嘘道:“这个自然!” 阿鲁蛮又道:“二嫂和两个侄儿呢?这次来了没有?我想见见。” 杨应麒道:“二嫂去见她兄弟刘锜去了,晚上也会过来,到时五哥便见到了。” 当晚大摆宴席,列席的只有开国八巨头及其家属,以刘锜如此大功、二陈韩昉等如此大臣以不得入。 宴会中狄喻正式做媒,让折允武和萧铁奴行了翁婿之礼,欧阳适凑热闹要趁机给林舆折雅琪拉红线,却只捉到林舆,四处找不到折雅琪,一问才知道折雅琪陪萧纯去了。欧阳适道:“说起来纯儿怎么也不来见见未婚夫婿?快去找来!” 刘氏笑道:“四叔喝醉了么?怎么糊涂了。他们俩后天就要行大礼,现在不宜见面的。” 林舆怕欧阳适纠缠,见刘氏身边两个孩子连打哈欠,便窜过去道:“二婶,孩子熬不得夜,我带他们睡觉去。”抱起那个小的,拉了那个大的,飞一般溜走了。 毫无悬念的,一六八八年的元国民大会成功闭幕了。大会选出了新一届的驻京常务元国民代表。在皇帝、宰相、前任总会长以及军方的联合提名下,欧阳适全票当选为新一任大会总议长,李阶为最高司法衙门首席大法官,而胡寅出任元国民大会总书记也很符合士林的期望。 大会又正式订立了五年一会等一系列章程,根据上次元国民大会后各地对大汉律法、政制弊端的反映进行了一些修改;在原有行政区的基础上根据新的疆域情况重新划分了行政区,将云中并入河东,河北东西路并入京畿路,秦凤路东部并入陕西,西部与原西夏大部分领土一起并入新成立的陇右路,漠南实行军区管辖,漠北实行大汉军方、活佛僧侣、地方王公联合治理的管理模式;推行新式考试制度,录用各科学子进入仕途;此外尚有涉及其它经济、政治、军事、宗教等诸方面事务,多是相府与枢密院草拟方案,提交大会后在一片赞赏声中通过。 这次大会让西北、东北胡族看到了大汉政权对他们的优容,已经十分汉化的契丹、熟女真、渤海等北国民族早有脱胡入汉的倾向,最近才因战败而归附的生女真、西夏方面的代表见汉政权没打算清洗他们也觉得在新政权底下有供自己生存发展的一定空间,因此一扫之前的担忧,纷纷以自己的形式向新汉政权与大汉皇帝示忠。 而汉族士林也看到了一种比北宋政权更进一步的“同治天下”模式,大会的民族政策在他们看来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善待来归之族而化之乃是大同理念在民族问题上的外延,但商人频频出现的身影却让许多读书人感到新汉政权毕竟铜臭味道过浓,觉得这个现象需要通过未来若干年积极延引读书人进入大汉政权来加以改善。士人们除了觉得这个国家当前惟利是图之风太过之外,也感到军人阶级所掌控的权力太大,而后者显然比前者更加危险。但是如何制约这些跋扈的军官呢?尽管有曹二、杨三这样的人存在,但有见识的文人依然觉得期盼军人能自觉的想法是很荒谬的,光是靠皇帝的英明显然也不是万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