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五一章囚君 (第4/7页)
为枢密使,掌管天下兵权。”问欧阳适道:“总议长,你不会封驳吧?” 欧阳适略一犹豫,看了杨应麒一眼,说道:“我没意见。” 韩昉刘萼一听心中都甚急,在这等情景下却不知如何是好,杨应麒领命后,折彦冲又道:“陈显!”陈显一听赶紧出列,折彦冲道:“你能当好太平宰相,却当不好乱世的宰相!前线失利以后,你举止失措,甚失天下之望。”说到这里便停了下来,陈显会意,行礼道:“老臣无能,恳请辞去相位,以待贤者。” “好,我准了。”折彦冲道:“宰相之任命有经权二道,现在一切从权,幸好众大臣也都在此,你们就推几个人上来吧。陈显,你先来。” 陈显回头与几个副宰相耳语一番,说道:“臣等推陈正汇、韩昉、杨朴。” 折彦冲目视杨应麒,杨应麒道:“臣弟推杨朴。”折彦冲又目视欧阳适,欧阳适看了杨应麒一眼道:“臣弟也推杨朴。”折彦冲点头道:“那好,就杨朴吧。” 他一口气说了这么多的话,精神大感疲倦,而且因为说话太多,牵动了伤口,药物裂开又渗出了些许液体出来,完颜虎大感心疼,一边拂拭,一边流泪,却不敢打断他。 折彦冲休息了一会,便挥手道:“事情就这么定吧,程序上还欠缺了什么,你们回头补上。出去吧,出去吧…从现在开始,我不是皇帝了。” 杨应麒率众拜别,韩昉等伏地痛哭,最后是被搀扶了出来。折雅琪再进来时屋内只剩下母亲和哥哥,折彦冲见到女儿眼睛里便露出笑意,却对折允武挥手道:“你也出去吧。我有你娘和你meimei照顾就行了。” 华元一六九零年八月中旬,北朝发生了一件大事:折彦冲因病隐居,杨应麒重新执政! 听到这个消息,东海商圈的商人们首先额手称庆,前线的上将王彦、赵立亦为之心安,地方上也有些人对此微感诧异、不满,但暂时也还没有过激的表现。大汉政局潜流暗涌,表面上却是一片祥和。杨应麒答应欧阳适,等杨朴接任宰相之后马上促使他逐步归还建都借款,而欧阳适则答应杨应麒在人事任命的审议、封驳上不会卡他,两人达成秘密协议后,其它各派势力如韩昉刘萼之辈便完全被压制住不能动弹。 与此同时,汉宋之间也开始由全面战争转为局部摩擦。萧铁奴在西边虽然进军不顺,但军队在吴氏兄弟的反击中并没有造成多少损失,西北方面汉军的军事实力依然占据优势,萧、种既主动退兵,吴氏兄弟亦不敢贸然反攻。山东方面,张俊攻不下徐州,河南方面,岳飞部逡巡于黄河沿岸。 杨应麒执政后的一个多月里,大汉的政局都没有产生多少变化,一切似乎都维持旧貌,直到十月中旬,新任宰相杨朴到达京城,北朝内外才开始发生巨变,并因此而影响到整个华夏大地。 首先变动的是人事。杨应麒在杨朴到京当日,便撤换了同签书枢密院事,卢彦伦致仕,马扩接任。第二天,风尘未洗的杨朴在相府召开会议,正式从陈显手里接过担子,重新调整相府成员,保留陈正汇、张浩、韩昉三人,刘萼致仕,由原京师府尹卢克忠入值相府,接管刑部。陈显告老,其子陈鲁升任商部尚书。大汉中枢由杨应麒、杨朴、欧阳适三人执掌军、政、议的政治格局正式形成。 跟着产生变化的是外交。杨应麒上任伊始便高唱议和,并迅速派遣使者前往建康,他的这个行动得到了东海商圈以及山东士林的大力支持,赵构和秦桧对此也充满了期待,一闻此讯,即戒边将谨慎从事,不得再妄开战端。 但这一年最后一个月里,当北朝的使者到达建康时赵构和秦桧才知道杨应麒抛过来的这个写着和平的馒头绝不好啃!此和约的内容,主要有三条: 第一,恢复岁供,数如前例,并补上汉宋战争期间南朝所“拖欠”的两年岁币。 第二,徐州归汉,宋军撤出开封府,以汴梁为共管之城,作南北通商之用。 第三,惩治射伤皇帝之将领,交出耶律余睹,搜寻失踪了的大汉皇子折允文。 这一次大战本是南朝获胜,但杨应麒提出来的这个条款却没有半分“求和”的味道,而全是“逼和”的气势!第一个条款也就罢了,但如今宋军气势如虹,这第二条、第三条赵构和秦桧如何敢答应? 就在建康朝廷议论未休之时,长江口忽然又出现了汉军水师的帆影,淮北也再次出现敌踪,大家这才发现北朝的军事布局原来变化得比外交行动还要快!大汉枢密院的帅令,比倡和之议更早到达边疆诸将的手中。在给西北、中原的命令中杨应麒要求他们积极防守,而给淮北、东海的命令却是步步紧逼。 这次的汉宋战争,折彦冲的打算本来是要以强破强,企图用一举摧毁岳飞部来达到震慑宋廷、促使其它宋军不战而降的结果,所以在布局方面是以中部为主、东西为辅,战略资源朝中部高度集中,在这个战略思想下东西两翼的长处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这时杨应麒却避强击弱,由王彦、种彦崧、徐文在中部抵挡岳飞,而命下将军陶宗宪率密州威远新军陆军部威胁下邳,消解徐州的压力,命下将军朱谨民率密州威远新军水师部南下会合北流求水师,威胁淮南沿岸,命下将军于会春率水军陆战部队南下,寻找登陆地点直接sao扰江南,用于进攻的战略资源都向东部倾斜。威远新军以前主要在日本、高丽行动,南征期间并未动用。杨应麒的这番调整,战略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要在战略上维持对宋的局部优势,而在政略上尽量压缩南宋的生存空间。 折彦冲受伤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汉军诸将帅都找不到方向,老于行伍者如王彦、赵立,也都只能临机应变地勉强维持局面,但杨应麒上位以后大汉的战略思想马上就明晰起来,将帅们的行动也因此变得灵活。 与北朝相反,南朝却陷入了君臣意志相左、将相互相牵制的混乱局面。建康朝廷三令五申不准空前强大的中路兵马妄起战端,而前线战士却因中枢不顾他们取得的胜利而对北朝委曲求全充满了愤怒。岳飞的参议官李若虚连上九道奏章,坚请中枢继续采取强硬态度,勿要答应北朝的“无理”要求,否则恐会寒了全军将士的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