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6mdash;mdash (第4/8页)
找到无间门门主、即十六飞贼的首领白狼,此事并没有谈成,纯属张明德虚张声势、诈骗钱财之手段,倒是——”温达犹豫一下,接道“张供称其曾在八贝勒处提及‘得新满洲一半,方可行事’之语。” 我闻言倏然一惊,根据当初从十三阿哥那边的听闻判断,我知道所谓“新满洲”指的是原本住在盛京和朝鲜交界地区的土著人,在满人入关前,他们一向与努尔哈赤保持着从属关系,而当该部族的一些人决定成为后金政权的直属臣民后,由于他们极其晓勇善战,被康熙乃至先帝视若珍宝,康熙称他们为“东疆各省人”直到康熙二十一年,他们的首领请求康熙允许他们从宁古塔内迁,从那时起,他们便被称为新满洲。 即便是今天,新满洲中也有几百人在担任康熙帝的侍卫之职。 “得新满洲一半”是什么概念? 难道说张明德阴谋暗杀皇太子的同时,康熙也有可能成为目标? 然而我偷眼瞧了瞧康熙的神色,他却不像先前那样激动,只垂首沉默半响,然后道一声“朕知道了”便不无倦怠地挥了挥手,令一众臣侍退下。 荣宪等人差不多走光了,才起身,施施然跟康熙告了退,康熙并没有反对,然而荣宪刚带着我一转身,就听到身后传来一阵异响,以及李德全一叠声的“万岁爷”:康熙终于被他的好儿子们气晕过去了。 ——不要紧,有刘胜芳在此,康熙很快就会醒的。 然而我有强烈的预感,天呀裂了地呀崩了某人呀要被圈圈了。 果然当晚康熙一经苏醒,便立即下令将大阿哥圈禁于直郡王府,而八阿哥先已交与议政处审理,也等于形势圈禁了,并未进一步处置,但锁至议政处审理的名单上又多加了九阿哥与十四阿哥二人。 当然,这不过是新一轮肃反大运动开始的第一步。 翌日,康熙召诸皇子、议政大臣、大学士、九卿、学土、侍卫等曰:“八阿哥胤禩向来jianian诈,尔等如以八阿哥系朕之子,徇情出脱,罪坐旁人,朕断不允!皇天在上,朕凡事俱从公料理,岂以朕子而偏爱乎?” 又曰:“胤禩与胤礽相仇,观伊等以强凌弱,将来兄弟内或互相争斗,未可定也!…今立皇太子之事,朕心已有成算,但不告知诸大臣,亦不令众人知,到彼时,尔等只遵朕旨而行。” 到十月初二日,康熙因张明德案牵连将顺承那王布穆巴、公赖士、普奇、顺承郡王长史阿禄锁拿,交议政大臣等审讯,称布穆巴等为“乱之首” 诸臣会审,得布穆巴供称:“张明德往普奇家,回至我府,言普奇谓皇太子甚恶,与彼谋刺之,约我入其伙。我不从,故以语直郡王。直郡王云:‘尔勿先发此事,我当陈奏,可觅此人,送至我府。’因送张明德往直郡王府。” 阿禄口供与布穆巴无异。 普奇供:“我无狂疾,何敢寻死而向彼妄言,此皆毫无影响之语。” 赖士供:“我于顺承那王府中见张明德,因唤至我家中看相,普奇瞩送往伊处,故送往是实,此外我皆不知。” 九阿哥、十四阿哥供:“八阿哥曾语我等:‘有看相人张姓者云,皇太子行事凶恶已极,彼有好汉,可谋行刺。我谓之曰,此事甚大,尔何等人,乃辄敢出口,尔有狂疾耶?尔设此心,断乎不可。因逐之去。” 八阿哥供:“曾以此语告诸阿哥是实。” 问张明德口供无异。 诸臣取供词具奏,康熙谕曰:“胤禩闻张明德狂言竟不奏闻,革去贝勒,为闲散宗室。布穆巴、阿禄将所闻情节告直郡王,使之奏闻,惧无罪,著释放。普奇知情不首,革去公爵,降为闲散宗室。赖士但令看相,并无他故,著释放。张明德情罪极为可恶,著凌迟处死,行刑时令事内干连诸入往视之。” 同一日,康熙又以亲笔谕旨示诸皇子、大臣等,云:“顷者告天之文极为明晰,无俟复言。即使朕躬如有不讳,朕宁敢不慎重祖宗弘业,置之磐石之安乎?迨至彼时,众自知有所依赖也。…尔诸臣知朕精诚无私,深加体念,各勤职业,则朕易于图治,而天下述绩亦咸理矣。” 又隔日,十月初四,康熙再谕诸皇子、大臣、侍卫等:“胤礽自幼朕亲为教养,冀其向善,迨其年长,亲近匪类,熏染恶习,每日惟听小人之言,因而行止悖乱至极。胤禩乘间处处沽名,欺逛众人,希冀为皇太子。朕惟据理毅然独行,以定国家大名、正君臣大义耳。” 亦言:“胤禩自幼性jianian心妄,邀结苏努为党羽,胤禩素受制于妻,任其嫉妒行恶,是以胤禩迄今未生子…众阿哥当思朕为君父,朕如何降旨,尔等即如何遵行,始是为臣子之正理.尔等若不如此存心,日后朕躬考终,必至将朕躬置乾清官内,尔等束甲相争耳!” 身处乾清宫这一风暴中心,这一连串的猛料争先恐后地暴出来,耳濡目染之下,我算是切切实实体会到康熙的牛B,同时深刻地领悟到老子不搞好计划生育工作真是害死人吖但是儿子媳妇计划生育搞得太好也是不可以滴真理。 不过张明德被凌迟处死后,宫中总算是暂时平静了几日。 这期间,十三阿哥我自是见不着的,就连四阿哥也是来去匆匆,成天待在乾清宫,这样那样的规矩多如牛毛,我甚觉无聊,若非有上半年在随园磨出来的耐心做底,老早气闷煞了,但只要一想到当初代我中毒死在畅春园的左安,我就半步也不敢掉以轻心,而十三阿哥送我的那粒可以辟邪解毒的伽蓝珠更是随身携带,从不稍离。 我有此想法,康熙就更不用说了,非常时期,除饮食格外小心外,按宫例,皇帝服药,也决非一件简单的事情: 首先煎调御药,必须由太医院御医与有品级的太监在御药房一同相互监督,如果配置药方不依照原方,及未开明药名品位分量或开而遗漏舛错的都将以“大不敬”论罪,又因药煎好后,必要分为两杯,一杯由主治御医先尝,而后院判、内监分别尝试,确认没有问题,另一杯才能进奉皇帝服用,所以通常是将两服药合为一服煎调,更见费时费力。 第四十七章 鉴于康熙的病每每好一阵,便受气恼一阵,导致心疾发晕的症状反复缠绵不退,经荣宪公主建议,为了方便起见,就在乾清宫内西弘德殿东墙下临时设了药房,改由内臣负责煎药,好在日精门南侧就是御药房,取药材极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