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望月_从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从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 (第5/10页)

了进去,心安理得地睡了进去,名正言顺地睡了进去,秦可卿是什么人哪?她和义忠亲王老千岁有点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是我们所要谈的问题。所以我所要做的研究叫作原型研究。

    有人说你不就是索引派吗?我不是索引派。索引派你也应该尊重。不能一提索引派就嗤之以鼻。在20世纪初,像蔡元培这样的先贤曾经写过《石头记索引》,他是索引派的一个代表人物,他认为《红楼梦》里充满了排满扬汉的符码。我认为他也是有自己的学术逻辑的,他也是一家之言,只是后来赞同的越来越少而已。不能因为这个认为他就不是学术,这也是“红学”研究,也得尊重。这是我的看法,但我不和他一样去搞索引。搞索引完全是推测他在影射什么,有时候完全离开文本,或者根据文本的话他太笼统。我不一样,我自己也写

    小说,我懂得怎么将一个生活原型升华为艺术形象,这当中需要度过什么样的桥梁,作家在把一个生活原型升华为艺术形象的时候需要什么样的思维过程,有时候甚至要经历非常痛苦的内心挣扎。我现在要探究的是秦可卿这个艺术形象的生活依据是什么,生活原型是什么。原型研究在世界都是非常得到尊重的一种学问。不光中国这样,许多西方国家也一样,比如说有很多研究列夫·托尔斯泰的,就研究《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原型就是托尔斯泰本身,他青年时期就是这么荒唐,玛丝洛娃也有一个原型,这都是很正常的研究。所以探究秦可卿原型也是学问。

    我们回过头来看《红楼梦》第三回,很多人看第三回认为太热闹了。写林黛玉初进荣国府那简直热闹极了,好看极了。因为太好看了,有的人对有些文字就不重视了。比如说林黛玉进了荣国府后到了正房,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就看见了一个匾和一副对联,很多人就一读而过,不去认真思考,其实都很重要。现在先看林黛玉所看见的那个匾,她看见的匾是什么呢?林黛玉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三个大字是“荣禧堂”人物有生活原型,事件也有生活原型,细节也有生活原型。从生活过渡到艺术的时候都可能有原型“荣禧堂”这个匾有没有事件原型呢?实物原型也是有的。康熙当皇帝的时间是很长的,在位期间他这个人非常的开通,好旅游。他六次南巡,南巡当中虽然当地给他修了行宫,也有当地很大的地方官,但他和那些人都不怎么亲热。六次之中有四次到了南京之后不住在行宫里,当然他住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叫作行宫,他住在他的发小曹寅的织造府里。织造府这个官很重要但从名分上说却不是很高,是内务府下的一个机构,管给宫廷做纺织品、做衣料,管这些的。虽然很重要,但不是不得了,他每次都要去那。为什么?就是因为康熙生下来要由奶妈和保母把他养大,这是后来清宫宫廷里的一个游戏规则。他和他亲生母亲的见面机会很少,他主要是由奶妈、保母来养大,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保母就是孙氏,即曹雪芹祖父的母亲。孙氏是保母,这个保母和我们现在家里用的保姆不是一回事,保母的母是母亲的母。她是代替母亲的角色,这个保母也不是喂奶和伺候他细琐事情的,而是教他怎么做人的。教他怎么站立,怎么坐,怎么躺,怎么执行礼节,怎么穿衣服,怎么诚实,怎么守信用,是管这个的。康熙和这个孙氏关系特别好,你想她当保母年龄不会很大,自己也有孩子,恰恰他就有曹寅。后来又把曹寅选进宫当作康熙的伴读,就是所谓的陪太子读书。当时顺治那朝没有太子,但康熙是重点培养对象,地位相当于太子。曹寅给他伴读。康熙后来即位以后,成为少年天子,曹寅又成为他宝座前的侍卫,贴身侍卫之一,关系非常铁。所以康熙就宁愿让曹家去谋这个美差,就是江南织造。孙氏的丈夫去世了,他让曹寅继续来做这个官,曹寅去世后他让曹寅的儿子曹颙来做这个官,曹颙很快死掉了,按说就绝了,他就非要从曹家的旁支里过继一个曹给曹寅的未亡人李氏做养子,再来做江南织造这个官,你说他们多亲密呀。所以康熙到了江南不愿意住别的地方,住别的地方不舒服,见到自己最信任的,又是从小一块玩过的人,他就觉得特亲切。有一次南巡他又住在织造府,孙氏还活着。康熙见着孙氏后,据文字记载是“色喜”满脸高兴,就去扶着孙氏说“此吾家老人也”这就是我们家的老太太呀,他这么说话。而且当时就挥毫写了三个大字,在一个大匾上就是“萱瑞堂”荣禧堂和萱瑞堂是一个从生活到艺术的过程。荣禧堂的事件原型就是萱瑞堂。《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看时,他写得很准确,因为是皇帝是天子写的,所以是一块金匾“赤金九龙青地大匾”然后呢,他又写些别的。不接着写,隔了一些东西,然后再写,林黛玉又看见一副对联。这副对联他写得很认真。是乌木联牌,用的材料比那个低一级,这上边不是金字是银字“镶着錾银的字迹”是银字比皇帝矮了一截。写的是“座上玑珠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这应该是很平常的一副对联,但现在我查到了一个史料。这个是以前没有人说出来的,我第一个提出来。我告诉周汝昌先生以后他很高兴。他跟我有很多通信讨论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在康熙朝曾设过太子,这个太子就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胤礽。康熙这个人生殖力特别强,因为他到很老的时候还有生殖能力,他生下来的子女大概有好几十个。光是后来他排齿序,就是按出生年月往后排,男的就有二十个之多,有的他还没来得及排进去。最后他生的孩子和老大之间差很大岁数,说老实话,最后一个按岁数恨不得都能当老大的孙子。因为当时那种社会十五六岁就能成亲、生育。他孩子多,生殖能力强,他还爱孩子。康熙特别爱自己的孩子,每一个他都喜欢。他当时登基不久就觉得要巩固清朝的天下,就决定立太子。老大虽然按齿序排第一,但是他母亲是一个出身很下贱的女人。因为皇帝有时候随便和他身边的妇女发生关系,有时候地位很低贱的,他也去发生关系,生个孩子,而且发生完关系他也就再不喜欢那个妇女了,也不提升那个妇女的地位,所以大阿哥地位始终就不高。老二是皇后所生,是正配皇后所生,就是胤礽,他特别喜欢胤礽,所以在胤礽一岁多不到两岁的时候就把他立为太子。是由胤礽的奶母抱着他进行了一场很隆重的典礼,是这样立的。这个太子有很多故事,我现在不细说,我现在就告诉你,由于康熙从小培养他,一方面要精通满文,一方面要精通汉文,请很多名师大儒,让他学“四书”“五经”让他学汉族的经典,同时让他学诗词歌赋,让他对对子。太子留下一副对联很有名,在康熙朝一位大儒王士祯所留下的《居易录》这本书里就有记载。这副对子是这样的“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请注意他的平仄,请注意这副对联的最后一个字,上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