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二章 (第5/13页)
曲直,他对那一个人印象好一点,无形之中,就会有所偏袒,出头硬加弹压,被压制的一方自然不服。 有一次就是被他判定理屈的一方一怒之下,率了所部连夜开拔,要去投靠别的诸侯。 其实唐公虽然有所偏袒,也并没有对另一方施予什么处分,只是叫他当众认错而己。他却不知道这种做法最易失去人心而导致人心向背。那个部将负气一走,建成要派兵去追,幸亏李世民得了消息,单人独骑,赶上了那个部将,力加劝说,结果那个部将把拉走的三千人马全部交还,他本人却说什么也不肯再回来了。 这三千人马是他最亲信忠贞的拥护者,因为主将受屈辱而不平,所以才会跟他走的,真要派兵去追,这三千人个个奋不显身地拼起命来,最少也要花上两倍的代价才能把他们全部消灭,这一来,唐营就将损失一万人。 若是任由这批人离去,对唐公的面子上固然难堪,对唐营礼贤下士的名声更是受损,不-远者不会再来,就是已经在唐营中的人,也将不屑于留。 唐公对自己的措置失当,心中未尝不后悔。但是由李世民来替他把错失弥补过来,却也是很没面子的事,这说明了他在别人心中的份量,远不如儿子。 XXXXXX 李世民很孝顺,若是在寻常百姓人家,耕樵以赡,无疑的他会认为李世民是最好的儿子。 但不幸的他是一国之诸侯,是一个地方的领导者,不但统御了几万军队,也辖理了好几个城市,数百万亩土地、几十万的百姓,更由于时势的演变,使他的领土日增,地位日见重要,而天下无主,已俨然为一方之雄主。 那么一个能干而得人望的儿子就难以取得老父的欢心了。因为李渊有了什么措施不当,李世民常常要提醒他,有时李渊不接纳池的意见,结果总是铸成大错。 甚至于李渊也明白,自己的这片基业,等于是靠着这个次子在帮着撑起来的,如果没有李世民,唐公只能像别的国公一样,局促一隅作观望,等待一个新的皇帝出现,本身绝不敢介入权力的斗争。 但是,儿子夺尽了老子的光彩,总是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尤其是老子身为一国之君。 建成是长子,会献小殷勤,嘴巴甜,这些不去说了,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与唐公的思想、爱好,甚至于理事的能力都差不多,所以一件事如何处理,建成所想的,往往能与唐公相同,也会犯同样的错误。 因此,建成对唐公的决定,都是热烈地赞同,而李世民却每多诤阻。 这都造成唐公偏向于建成的原因。 说得实在一点,唐公对这个次子,内心常有一种无形的畏惧之感,每当门人来报,二世子于半夜求诣时,李渊就知道,自己准又是什么地方做错了。 李世民很给他留面子,从不当众诤谈他的过失,而是在私下无人时,秘密进诣,分析利害得失,而后提出弥补的方法,使错误不致于铸成。 李渊无法否认李世民的才华,也不得不承认李世民的每一个意见都是对的,但每一个意见都是针对着自己所作的一些错误的决定,这就很令做老子的大失光采了。 平庸的老子跟不平凡的儿子之间是很难和谐的,特别是在儿子渐渐地脱颖而出,在在都表现得此老子高明的时候,那使做父亲的感觉到尊严渐渐地丧失,尽管儿子对父亲的尊敬不减,但那种尊敬却使做老子的有受之有愧之感。 李世民也明白到这些,也引以为苦,但他却无法不说出来,他不能因为出于孝顺,因而把大好的江山断送,他每一次见过父亲密谈后离开,内心都感到很沉重。 但是,没办法,谁让他们父子刻下所肩负的是天下的重任?他内心此谁都明白,自己的父亲实在不是那块材料,所以有今日,一半是时势所趋,另一半则是自己为他所经营而成的。 尽管李世民的心中全心全意地为父亲在作努力,不想为自己树立势力,但是好容易有了一点成绩,却又不能听任父亲任性地加以毁了。 李世民对李靖的谈话,充满了痛苦与无奈。 因此,李靖对李世民是十分同情的,连忙道:“世子,这些请求对世子而言是很难堪的,而且也可能导致唐公对世子的误会,李靖不敢再麻烦世子了,但区区微衷,却不可不先为明达,李靖只是在世子面前先落个案;唐公那儿,李靖再请柴绍兄去妥为进言解释好了。” 李世民叹了口气这:“这样比较好一点,但是家君恐怕一样的会反感,最近,姐丈跟我比较接近,很多地方与家君意见相左,翁婿之间,已不如往日亲密。” 李-皱起了眉头。 李世民道:“不过,有一个人可以在家君面前畅言无阻,就是先生的结义盟友秦叔宝壮士。” 李靖道:“叔宝兄曾经在途中救过唐公一次,那时正是唐公避祸而归,途遇盗贼…” 李世民笑道:“那里是什么盗贼,全是宇文化及的家将改装,他与家君素来不睦,在京中进谗陷害家君不成,又遗家将在半途行刺,那时世民尚年幼,目睹秦壮士英勇杀贼,凛若天神,内心异常倾慕。” 李靖笑道:“叔宝兄的武艺在三十六友中倒还列不得最高,但却是最具威仪的一个。身高八尺,凤目蚕眉,俊伟中不失清秀,魁梧中犹带着妩媚,是最上看的一表人才。” 李世民道:“不错,他给人一种难忘的感觉,家君受了他的大恩,他却连名字都不留一个,家君对他却一直难以忘怀,回到太原后,立刻命我绘了一张他的肯像,裱装好了,挂于后堂,每天都是衣冠端正,焚香礼拜,直到再次见到他,申过谢意后,才告停止。” 李靖道:“柴绍兄说起过这件事,他还说世子精于绘事,有过目不忘之能,全凭回忆落笔,宛然若生。” 李世民笑道:“我也没有认真地练过,绘画人物更是初次尝试,也是那秦叔宝特别深刻,绘来就像了,以后也是一样,我若是对一件事印象特深,就能很逼真的画下来,否则就是面对着人,也难以画得很神,因为我学画的目的在求其工,而不在其神…” 李靖笑道:“人家作画都是讲究其神而无论其工,世子怎么竟反其道而行之呢?” 李世民笑道:“因为我是从一位画工学的绘画技术,而我学画的目的在于实用不是为了恰情养性,自然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