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尘三侠_第十二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二章 (第8/13页)

察到如此之深,这是任何人不能及的。

    继而一想,他又释然了,因为李世民所研究的是帝王之业,在他的天性中,似乎就趋向于如何治人,如何治世的方向去努力,像现在,他手中无兵无勇,内有小人之嫉、兄弟相煎,外则尚有无数敌人窥伺,上有老父,环境对他的成长,几乎没有一点是有利的。

    照说,他此刻所应该孜孜努力的,该是努力去争取权力,握有实力才对,可是他却毫不担心,仍是在为充实本人的治世之具。似乎自有人会尽心尽力打天下似的,而自己偏偏就是这个支持者之一。

    没有任何的原因,几乎一见面就决定了的,以后的深入谈话,只是增加自己对他的信心与拥护之心而已。

    而且,不只是自己有这个想法,还有很多人都有同样的想法,像他的姐夫柴绍,像徐德言乐昌公主夫妇,这些人比他都大上十几二十岁,而且都有一身的本事与才华,当此乱世,正是吃香而大有发展之际,这些人都心甘情愿地跟着一个小伙子来白手打天下。

    其中特别是柴绍,他是看着李世民出生,长大的,在唐公的家里以及那个势力圈子里,柴绍由于年龄稍长,一直是唐公的得力助手。

    他的地位,目前而言,也此任何一个世子重要,柴绍如果热心权势,他可以把唐公的实力抓住一半在手,可是柴绍没有如此做。

    是柴绍的胸怀淡泊,无意于富贵吗?

    这也不然,李靖对柴绍是早岁结盟的好友,虽然是在江湖上成长的交情,但由于身世的接近,自然比较接近一点,彼此相知略深。

    柴绍虽然没有多大的魄力,缺乏决断的能力,但他的头脑冷静,见事清晰,做事小心,极少出错,是个不可多得的辅佐人才,多年来帮助乃岳,历经艰危,始终能保持手中的这点实力,渐次扩充,乃有今天的成就,实在是居功不小,尤其是在宇文氏当势的时际,走通杨素的门路,取得庇护,更是了不起的措施。

    这样的一个人,应该不是甘于寂寞的。

    但是柴绍却甘愿放弃手中已有的一切,一心一意地来扶持这个小内弟,这都是令人难以想像的。

    这年轻人似乎有一种魅力,叫人们对他信服,对他支持,对他寄予厚望而说不出个道理来。

    所谓天意,所谓真命之主,必有神佑天成,难道就是这个意思吗?

    李靖的一生中,受到他学道的好友狄去邪的影响很大,狄去邪预言休咎,一一都应验了。

    狄去邪预言过:天下将有大乱,而后有一个极大能力的真命之主出世,开前所未有的大治之局,立万世不朽之伟业,这也是豪杰当世,立百年富贵,创千秋事业的机会,只要择对了主,即能成为青史之名将名臣…

    这是狄去邪对李靖的未来的指点,最后的结论,让李靖明白,他只能名将而终,无九五之分。

    李靖是个安份的人,从不作非份之想。

    所以虬髯客许他同享天下,他不动心。虬髯客送他足够称雄天下,自立一方的人力与财力,他谨慎的抓在手上,不为己谋,也不轻易作投资。

    终于他把一切都推在李世民的身上。

    那与狄去邪的话也有关系,狄去邪对谁是真命之主,说得很含糊,只说帝星未徵,难以明示。

    那是十几年前的事,那时李世民刚出世不久。

    狄去邪又说了一句很玄的话:“真命天子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我现在说不出是谁,但是你一见到那人,就自然而然地会知道。”

    当时,李靖对这种说法颇不以为然,只是姑且记在心中而已,但后来却多少也以此作了个比较。

    十八路反王,他有一大半是见过或认识的,却很难产生那种激动的情绪,因此,他下意识中否定了那些人。

    他也见过了早时尚为太子的隋炀帝杨广,内心略起了一丝轻微的激动。

    杨广后来果然成为皇帝,却是个短命的皇帝。

    他在见到虬髯客的时候,也有着轻微的震动。

    根据那种神奇的第六感,他知道此人会是一个皇帝,但不是一个大帝国的君主,不是狄去邪所说的真命之主。所以,他接受虬髯客的邀请、合作,却不作进一步的答覆。

    然而,他在见到李世民的时候,内心居然起了极大的震荡,这是从所未有的。

    以他的预感而言,他几乎就可以确定了。

    但是李靖毕竟是个慎重的人,他必须要更进一步地求证,找出这个年轻人何以曾令他心折。

    一次又一次的谈话,使李靖对李世民的了解日深,也看到了李世民与人不同的地方。

    例如,他对刘文静的态度,就是一个例子。

    李靖看出刘文静的不可靠,却不会去开罪他,因为此人成事有小助,败事却能成大举,是个有才有能的小人,也是最难应付的一种人。

    别人不是大力笼络他,就是敬鬼神而远之,但李世民却不同,他用刘文静之才,有时也略略地放纵他,但在必要时,却宁可失去他而不去姑息他。

    这是非常人可及的胸襟与手段,李靖做不到,因为李靖所修的不是帝业。但是李靖却了解这种胸襟,而且尊敬这种决定。

    倒是李世民自己,这时的李世民胸中虽有天下在抱的意愿,-他不是想去统治这个天下,而是想去如何治好这天下,使每一个人都能安定地生活,使国家繁荣。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个伟大人物的形成与诞生,倒不是完全由时势造成,或由环境而逐渐改变的。

    他在天赋中,就有了伟大而超凡的气质,在不知不觉中,孕育、成长,从而表现出慑人的气魄,使人自然而然地心生敬畏,臣服其前。

    并合了李靖的人马后,李世民在声势上雄壮多了,将近到长安时,李世民忽然把速度慢了下来,每天只行进十几二十里,就静止下来扎营,倒是对前军的消息十分注意,不住地注意军报,询问长安的消息。

    消息传来倒是很令人愉快,建成所率的大军已经开抵长安城外五十里,魏王李密也曾派了兵马前去阻截,但是遇上的先锋却是李元-,那一对铜锤势若雷霆,无人能挡,每一个将领都交手一合,大败而退。

    建成挥军已直逼长安,李靖计算一下道:“世子,我们距长安也不过才百余里,目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