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第2/3页)
只要她…就是你们的女儿,弃爱绝情、无欲无求,天下自能太平。” 狐仙婆婆的话说得掷地有声,听得人直打冷颤。 “岂不是这辈子都不能嫁人?”玉夫人泫然欲泣地问。 银狐婆婆点点头。“没错。” “难道要她出家当尼姑不成?”玉应庆惊问。 “不一定,看你们怎么做,没有标准答案,总之只要情爱一近她的身,就会有一场大灾祸降临。” 狐仙婆婆挥了挥衣袖,石桌上的棋盘旋即消失无踪。 “走了。” 狐仙媳妇跟着婆婆,不一会儿身影已登上山巅,消失无踪,仿佛一切不曾发生过。 *** “参将大人,恭喜您,是位千金。” 玉应庆从黑甜乡醒来时,正好听到产婆的恭贺声,他太累了,因妻子正好生产,他撑不住,只得在房门外打起盹。 听闻产婆的话,他整个人跳了起来。 “生了?” 产婆眉开眼笑。“是啊,是个漂亮的女娃儿呢!” “真是个女娃儿…”莫非这是真的? 玉应庆仍在半梦半醒之间。 “参将大人,是不是有些失望啊?”产婆试问,男人都是这样的,没有人不希望一举得男。 玉应庆回过神“呃?” “见大人脸色不好看,是不是不高兴夫人生了个女娃儿?大人放心,夫人迟早会给您生个男娃儿。” “哦,女娃儿好,女娃儿好,你先去帐房领赏吧!若还有需要,会让蔡嬷嬷请你来。” 产婆一听到参将大人要打赏,高兴得跟什么似的。 “奶娘在里头照顾着,一会儿大人就能见着娃娃了。” 是梦吗?是耶?非耶? ** 掌灯时分。 美丽的玉夫人抱着娃儿逗弄着“娘问爹要给你起个什么名字。” 她抬眼对上丈夫心事重重的眸子“怎么了?瞧你好像很不开心似的,是不是皇上给了你什么新任务?”他摇摇头“不是。” “分明有心事,为什么不说出来?”夫妻相处多年,她怎会不清楚丈夫的情绪反应? “我做了一个梦。”他欲言又止。 玉夫人知道梦境的内容困扰着丈夫“什么样的梦?” “我梦见狐仙婆婆在下棋。” 玉夫人一惊,半天说不出话来。 “狐仙婆媳说了一些关于咱们女儿的事。”他很烦恼、很矛盾,不知道该不该相信梦中的事。 “弃爱绝情?”玉夫人抖着声音问道。 玉应庆楞了一下,骇然地问:“你怎么知道?” “因为我也做了狐仙婆媳下棋的梦。” “这么说来,梦里的事咱们真要把它当一回事了。” 玉夫人沮丧地喃语:“我以为这个梦只是我生孩子时产生的幻影,没想到你竟然也做了同样的梦。” “咱们的女儿命好苦啊。” “是啊!不能嫁人,一辈子多孤单啊!”玉夫人拭了拭泪。 “这和出家有什么不同?” “要不要找胡道长问问?” “去找过了,道长的徒弟说道长寻幽访胜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回来。” 为了求证梦境的真假,能用的法子他全用了,甚至请教了专门解梦的庙祝,可仍是千头万绪,解不了他心头的疑惑。 “你相信吗?”她问丈夫。 玉夫人看了看怀中的孩子,美丽的小脸蛋,将来长成一张绝世容颜,难保没有倾天下的可能。 这一点玉应庆也想到了。 “宁可信其有。” “我们会不会太迷信、太残忍了?” “若只是个单纯的梦,为何你与我会做一样的梦呢?”他从没听过这样的事。 玉夫人无语。 是呀,她和丈夫确定过了,确实经历了同样的梦境没错。“可难道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玉夫人心疼地朝怀中娃儿喃语:“爹和娘要求你弃爱绝情也是无奈的,你要恨就恨老天吧!” “孩子可怜,一出生就得面对残酷的命运,我这个做爹的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说出去大概不会有人相信这样的事。” 玉应庆皱了皱眉“那就别说出去,咱们心里清楚就好,孩子是我们的,想怎么教她就怎么教她,谁也不能有意见。” ** 十七年后这日正是元宵节,京中大小镑官衙都清闲无事,不论大官还是芝麻小辟皆各自回家与家人团聚去也。 而玉将军府里却是一片静悄悄,两名丫环捧着衣巾盆镜走进小姐暖阁,年纪较长的小莺道:“外头正在闹元宵呢,小姐有没有兴趣一块儿凑趣散心?” 坐在镜台前手捧“老子”正读得入迷的玉允儿,听了小莺的话,微笑道:“你们去玩吧。” “小姐不去,咱们怎么可能放着小姐自己去玩?”一旁的小雀说。 “我人好好的,哪里需要伺候?你们待在这里会闷坏的,不如到外头与大伙儿闹元宵去。” 小雀和小莺就知道她们伺候的玉府小姐可不是一般的小姐,白玉般的肌肤不惹红尘,天仙似的气质,血也似的朱唇点缀在如花美貌上,不喜玩闹,手不释卷且性情恬静少热情,这样的小姐,身为伺候她的丫环,只需把分内的事做好,生活就可以很清闲。 “将军和夫人参加皇筵回来,要是知道小姐又躲在房里看书,一定会怪我们口才不好,没能说服小姐出外走走。”小雀说。 玉允儿闻言,放下手上的书卷,沉吟片刻后道:“爹娘知道我不爱热闹,不会怪你们的。” “小姐文静的个性在我看来倒是好的。”小莺进玉府十年,对于玉府的事看得也透彻些。 “我不这么认为,小姐年纪这么轻,应该有年轻姑娘该有的活力,不然怎么让名门公子有机会知道小姐的好?”小雀十六岁入玉府,才待两年,对于玉将军和夫人的用心自是不甚清楚。 小莺摇摇头。“小姐不嫁人,名门公子就算知道小姐一千个好也无用。” 小雀一楞,倒是头一回听到这个说法。“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