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中世纪(时间线)_第四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第2/3页)

时代》杂志把他列为“将改变本世纪下余时间”的五十位二十五岁以下的年轻人之一。在这五十个人当中,还有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

    “真他妈的,”多尼格说着转身对着戈登“难道什么事情都要我亲自过问?见鬼了,他们在什么地方发现特劳布的?”

    “在沙漠里。纳瓦霍人居留地。”

    “地点,准确地点?”

    “我只知道在科拉松以北十英里。那地方显然很荒凉。”

    “好吧,”多尼格说道“那就让保安部的巴雷托把特劳布的车开到科拉松去,把它丢弃在沙漠里,在车胎上戳个洞再走。”

    黛安娜·克雷默身穿黑色套装,满头乌黑的秀发,已然过了而立之年。她清了清嗓门,以相当得体的律师口吻说:“此事我可不知道,鲍勃。你这是在制造证据…”

    “我当然要制造证据!整个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有人要调查特劳布怎么会到那儿去的。那就把他的车弄到那儿去,让他们有所发现嘛。”

    “可是我们并不知道确切地点…”

    “确切地点并不重要,去做就行了。”

    “这就意味着巴雷托和另外一个人会知道这件事…”

    “谁他妈的在乎?谁也不会。去做,黛安娜。”

    一阵短暂的沉默。克雷默看着地上,皱起眉头,显然很不高兴。

    “听我说,”多尼格转身对戈登说“你还记得当年有个合同项目,当时加曼的公司很可能拿去,而我们公司可能拿不到手?你还记得向报界是怎么透露情况的?”

    “这我记得。”戈登说道。

    “你当时真是忧心忡忡啊。”多尼格不无讥讽地说。接着他对克雷默解释说:“加曼胖得像猪。后来他老婆让他减肥,他瘦了许多。我们就放风说,加曼得了不治的癌症,他的公司快垮了。尽管他加以否认,可是谁也不相信他的话,因为他显得日渐消瘦。那个合同被我们拿到了手。我给他夫人送去一大篮水果。”说到这里,他哈哈大笑起来。“问题是,后来谁也没有把放他坏水的事追查到我们这里。没有什么不公平的,黛安娜。做买卖也是很无情的嘛。把那辆倒霉的车开到沙漠里去。”

    她点点头,但眼睛仍然看着地。

    “接下来,”多尼格说道“我最想知道的是,特劳布是怎么进运送室的。他去了好几次,来来回回消耗了他的体力,已经超越了他的极限。他是不应该再去的,而且没有再给他发放过通行许可证。运送室四周戒备森严,他是怎么进去的呢?”

    “我们认为他有一张维修许可证,可以去维修设备。”克雷默说道“他一直等到晚上换班的时候,搞到了一台机器。我们现在正在调查。”

    “我不是要你去调查,黛安娜,”多尼格冷冷地说“我是要你去处理。”

    “我们会处理的,鲍勃。”

    “见鬼,这还差不多。”多尼格说道“公司现在面临三个大问题。特劳布的事是其中最小的。另外两件才是大事,特别特别大。”

    多尼格是个深谋远虑的人。早在一九八四年,他就把技术门公司给卖了,因为他预见到电脑蕊片将会“碰壁”这个想法在当时似乎是无稽之谈,因为电脑蕊片的功能每十八个月就翻上一番,而生产成本却能降低一半。可是多尼格意识到,这是由于蕊片上的元件做得越来越密集的结果。这种情况不是可以无限继续的,蕊片最终会因线路上的元件过于密集而发热烧毁。这就是说,电脑的功能是有上限的。他知道社会对电脑速度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可是他知道无法做到这一点。

    他觉得前途渺茫,于是重cao旧业,干起超导磁体来。他创立了“高级磁体公司”拥有几项涉及最新核磁共振成像仪重要部件的专利,它们正在使医疗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每生产一台核磁共振成像仪,他的公司就能获得二十五万美元的专利金。多尼格曾经说:“这是一头能挤出钞票的牛,就跟挤牛奶一样有意思。”一九八八年,他又把这家公司卖了,因为他觉得腻了,又在寻找新的挑战。当年他才二十八岁,就拥有了十亿美元资产,可是他却认为自己还没有干出什么业绩来。

    第二年,也就是一九八九年,他办起了国际技术公司。

    物理学家理查德·费因曼是多尼格心目中的一位英雄。八十年代初,费因曼就预言说,利用原子的量子特性能制造出“量子电脑”从理论上来说,量子电脑的功能将比现在所生产的电脑要高出亿万倍。费因曼的思想中包含了一项真正全新的技术——一项前所未有,挑战所有现行物理学原理的新技术。但是,由于找不到生产量子电脑的可行办法,他的思想很快就被人们所淡忘。

    可是多尼格没有忘。

    一九八九年,多尼格着手建造第一台量子电脑。他的想法极为大胆,极富冒险精神,但他从来没有公开过自己的意图。他为自己的公司取了个平淡无奇的名字:国际技术公司。他把公司总部设在日内瓦,从为欧洲原子研究委员会工作的济济人才中吸纳了不少物理学家。

    此后几年,外界一直没有多尼格及其公司的消息。如果有人想到他,也会以为他已经悄然隐退,因为高技术领域的知名企业家在发了一笔大财之后就销声匿迹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