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王_陶瓷文化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陶瓷文化二 (第8/8页)

很精美。

    雍正一朝,为时虽然短暂,仅有十三年,但在瓷器制作工艺上却有突出的贡献,达到了新的历史水平。在康熙制瓷业的基础上,皇帝对瓷器的特殊爱好和直接干预都促使景德镇瓷业水平迅速提高。这时的官窑不仅派有督窑官,甚至由皇帝本人亲自规定器物的造型、花纹图案、色彩,先由宫廷制成木样,交督窑官照样烧制。督窑官奉命唯谨,为了解制瓷过程和工艺,不惜亲至窑场,与“工匠同食息者三年”使自己由外行变成内行,并进而成为制瓷专家。唐英就是雍、乾两朝督窑官中一位成绩斐然,声名卓著的代表人物。

    雍正瓷器造型尽改康熙古拙之风,变得异常轻盈秀丽,灵巧俊雅。雍正青花不如康熙青花色阶丰富,色泽鲜艳。官窑器以仿宣德、嘉靖青花最为成功,仿永乐、成化、正德、万历等次之。器形有各式瓶、尊、罐、花觚、花浇、壶、盆、水水、碗、高足碗、盘、缸、绣墩、鼻烟壶等。仿明青花有大盘、鸡心碗、高足碗、梅瓶、玉壶春瓶、抱月瓶等。

    雍正时期釉里红呈色稳定,色调红艳。常见器物有釉里红三鱼大碗、釉里红鱼纹高足碗、釉里红双果文盘、青花釉里红缠枝莲双耳尊、青花釉里红玉壶春瓶等。青花和釉里红发色均很鲜艳。此外还有冬青釉地釉里红和蓝釉地釉里红盘、碗等。

    康熙早、中期彩瓷画面宏大,花纹往往布满器身,晚期画面逐渐缩小。雍正时,花纹疏朗、纤细、飘逸,往往留出较多的空白地,因而画面上的景物显得悠远寥阔,清新悦目。雍正时期由于粉彩的盛行,五彩已退居次要地位。这时五彩的特点是器型秀丽,画面小,花纹精细,用彩也比较清淡。如上海博物馆藏“五彩草虫图浅盘”盘心绘玲拢石、草花、天牛;内壁绘三只姿态各异的草虫,形象逼真生动。红彩用得极少。在大片白釉衬托下,愈益显得清雅宜人,与以淡雅著称的粉彩瓷异曲而同工。此外红地五彩、绿地五彩、墨地五彩、酱地五彩等品种也颇为精美。粉彩发展到雍正时期,技艺纯熟,色调丰富。这时的薄胎白瓷制作极精,在莹洁如雪的白釉上用没骨画法给出浓淡相间,阴阳明暗,层次清晰而富有立体感的瑰丽花纹,娇艳柔美,维妙维肖。绘画题材有花鸟、人物、山水等,尤以花卉见长,所绘花树、枝叶纷披,轻盈袅娜,摇曳生姿。盘碗之类的过枝花装饰,花纹由外壁向上伸延,越过器物口沿,延续到器里,展开后成为一幅完整的画面,新颖美观,韵致不凡。如粉彩过枝桃果文盘,红桃一树,硕果累累,红幅数只,潮然飞舞,在细润莹晶的白地衬托下,艳而不浓,华而不俗。雍正粉彩有白地和各种色地彩绘,如珊瑚地、淡绿地、墨地、酱地、木纹地开光,有时还加饰金彩。

    雍正珐琅彩的特点是,除各种色地彩瓷外,多在白瓷上作画,绘画题材有花鸟、竹石、山水等。同时配以与画中景物相应的诗句。例如故宫博物院藏珐琅彩难鸡牡丹纹碗,釉光莹润洁白,腹部绘稚鸡一对,栖于花丛中。各色牡丹盛开怒放,旁题诗句“嫩蕊色金粉,重葩结绣云”钤“佳丽”“金成”“旭映”红方章,底部蓝料书“雍正年制”四字楷书款。再如《故宫瓷器选萃》(台湾版)所录珐琅彩时时报喜把壶,腹部画梅、翠竹、月季、山石和十二只绕花飞栖的喜鹊。墨书诗句为“灵禽送喜梅花上,一个依时报一声”钤“先春”、“寿古”、“香清”红方章。器底蓝料书“雍正年制”四字款,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珐琅彩梅树纹盘,一树红白相间的梅花,傍以翠竹,旁题“芳蕊经时雪里开”之句,并铃“佳丽”、“涛古”、“香清”肥脂红方章。备极清雅柔丽。由于皇帝的爱好,这时出现了蓝色和水墨珐琅彩。如珐琅彩墨竹图碗,一面用墨彩绘竹石,一面行书题“色连鸡村近,影落凤池深”诗句。钤“凤彩”、“彬然”、“君子”篆文章,画意清幽,书法俊逸。蓝彩山水碗,更是景物幽深、格调高雅,题诗曰“翠绕南山同一色,绿围苍海绿无边。”将诗、书、画融为一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味深长集永。此外,还有墨地珐琅彩,如墨地白梅小盘等。

    历朝斗彩瓷器均以釉下青花配釉上五彩,雍正时用粉彩与青花相结合,粉彩淡雅柔和的特点在斗彩瓷上表现得很突出,如上海博物馆藏斗彩花卉纹双耳扁瓶,即用浅淡的青花勾出极细的轮廓线,釉上用粉彩填绘四季花卉和规矩花,计用肥脂红、朱红、粉红、绿、浅绿、黄、蓝、紫、褐等九种彩色,所绘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嫡娜多姿,淡雅明艳,若与成化斗彩相比,似优胜一筹。同时期的仿成化斗彩作品也很成功,如斗彩鸡缸杯、天字罐等。

    乾隆一代六十年间,彩瓷的制作发展到历史的最高峰,此后便迸人由盛转衰的时期。乾隆青花以正蓝色为主,呈色稳定,无晕散,画面清晰,色彩明艳。青花玲咙瓷是这时的新品种,做法是先于胎上用青花绘画,并在适当的位置上透雕花纹,然后内外上釉,烧成后搂孔处透光度很强,使青花瓷愈显得玲咙剔透,优雅美观。青花釉里红色调同样稳定鲜艳,釉里红有深浅不同的层次。除白地外,尚有豆青地、天蓝地、黄地、浅绿地等品种。如浅绿地青花云波釉里红龙纹双耳扁壶,下部绘青花海水波涛,腹部绘釉里红正面龙戏宝珠和青花云纹。色彩艳丽,花纹精细。此外还有青花肥脂紫,或称青花加紫,紫彩为釉上彩。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和粉彩瓷极为盛行,造型更加奇巧,纹饰尤为绚丽。工匠精心构思创造了由内外两层组成的转颈瓶和转心瓶等新颖器形。转心瓶外层镂空,内瓶彩绘各种花纹,当内瓶转动时,可由外瓶镂空处窥见不同的画面。转颈瓶颈部可以转动,颈部多书天干,瓶体书地支,转动时可以组成“干支”记日。双体瓶也是这一时期的流行器形,或称合欢瓶,外形似两瓶粘合为一体。上海博物馆藏珐琅彩龙凤纹合欢瓶,两瓶体各画彩凤、菱龙和卷草纹图案,由于不用大红大绿,虽然五彩续粉,却无浓艳之感(见《中国陶瓷,景德镇彩绘瓷》);另一粉彩花卉双体瓶采用了轧道工艺,色地半为深蓝,半为深红,其上用黄、白、绿、红等色绘折枝花卉,尤为新颖瑰丽。乾隆彩瓷除继承康熙以来的传统工艺外,还大胆吸收了西方油画的技法和题材,如圣经故事,西洋美女、天使、婴儿、风景等。这类作品无论瓷质纹饰均异常精美。传统题材有时也采用西洋画法。如《陶雅》所载洋彩大盘“对径几二尺,四周黄地碎锦纹…工细殊绝,背面相同。盘心画海屋添筹之属,仙山楼阁,综纱凌虚,参用泰西界画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