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三章深潭斩蛟 (第9/11页)
喜洋洋地敲门以后,便退在门侧静立,等候庵中人开门出来。 好一会儿,才听得“吱呀”一声,庵门中分一缝,伸出一个苍老的面容,带着惊奇的眼光,向清华问道:“施主是谁?来小庵有何贵干?” 清华连忙踏前一步,拱手笑道:“小生应清华是了尘师太之师侄,请师太劳神通报一声,以便进内晋谒。” 老尼闻言说道:“呵!施主来得不巧!庵主已于五日前下山云游,未知何时得返?施主还是过些时候再来吧!” 清华又笑着接口道:“庵主不在,就请向庵主高徒白如霜姑娘说一声,亦是一样!” 那老尼低喧佛号一声,才接着道:“施主来得真不巧!白姑娘也已在十日前下山;究竟去何处?何日回来,均不知晓!庵中只剩老尼两人看守,实在无法招待,还请原谅!” 这一来,清华不禁一呆,满怀高兴,顿换成一腔惘怅! 只得向老尼道谢一声,转身循路下山。 他一面飞驰下山,一面忖道:了尘师伯已多年不莅红尘,何以会突然下山呢? 霜妹原约好中秋在此见面的,又何故提前下山呢? 难道发生什么特殊事故,迫得她们师徒两人如此? 同时,他自己又心中自答道:不会的!除了红星教的恶徒们,极少人会来sao扰迫害佛门中人的! 何况,红星教徒也不知道师太清修的地方,看刚才老尼的形态,也不像经过外人侵袭的样子! 可是,她们究竟为了什么? 这问题使清华非常不安!直到他返回旅舍的时候,仍是怀疑满腹,无法消除。 清华因为太关心她们,所以弄得满怀不乐,穷猜一顿,甚至兴趣索然,懒得出门,终于又在镇上住下。 次日,他又继续西进,缓马徐行,晚上宿于渭南县城。 当他梳洗完毕,正欲出房晚餐的时候;忽在门外发现一个面熟的老人,率领五个中年大汉经过;使他自然地退回房中。 这老者身材矮瘦,穿着黑色长衫,脸型上丰下锐,色泽红润,疏眉角眼,高鼻小口,留着两撇八字胡,形态颇为特别! 也许是心中有事的原因,或是自傲自尊的习性所致,他领着五人经过清华身前,并未向清华掠视一眼。 只是袖手徐步,昂然走过回廊而去。 清华在房中默想一会,一时无法记起这老者是谁? 只得出外用膳,边吃边想。 直到他饭后回房喝茶的时候,才猛然忆起是狐尾帮人,曾经在争夺“万里追风”的玉马时见过。 但因当时去迟一刻,没有听见他报出名号; 因此,清华暗忖道:狐尾帮盛行在西南各地,何故跑来此处呢? 此事值得探索一下,或者又和红星教有什么秘密的阴谋,何况…。 他刚想到此处,即听得门口有人谈着走过道:“谭兄,少教主叫你来找司徒堂主,可有什么指示?” 清华连忙凝神闭目,跟着他们的足音侦听下去。 一个沙沉的嗓音已接着道:“只是要他在明天夜里,往分堂见面;实在的原因我不知道!喂!老方,你们在那边的情形好吗?不要给他们识破底细就糟啦!” “你放心!我们发展得很快!做得很秘密!只要再有一年时间,他们分帮的帮主们,也许有人要倒过来啦!” 这人说完以后,便听得开门进房,彼此寒暄问好的声音;似乎是故旧重逢,非常愉快的样子。 清华从这些谈话中发现一种阴谋;但不知红星教要对付的是什么帮?究竟已有多少人前去卧底? 他心中一转,正欲起身出房,实地去看个明白;却听得一阵欢笑送客的声音,又从回廊那边传来。 只得等着他们经过门口以后,才开门探首,从他们背影上看去。 果然,那个瘦矮的老者正送着一个身穿灰衣的人,慢慢地走向店门口。 他关好房门,又坐回床上想道:原来红星教要和孤尾帮在表面上和平结盟,暗地里却派出许多人去卧底,准备吞并狐尾帮;这真是一项狠毒的阴谋! 狐尾帮也是野心勃勃,行为欠佳的帮会;否则,我便要伸手处理这件事,粉碎红星教的阴谋了。 他想到此处,猛然忆起一件旧事,接着忖道:这面熟的矮老人,既是狐尾帮的堂主,又姓司徒;莫非就是峨嵋悠游子前辈所说的司徒印? 对!我得探个明白! 也许借着这种阴谋的揭穿,可使狐尾帮觉悟过来;武林各派也得到例证;知道和红星教谈友好盟约的事,正如与虎谋皮一样! 主意既定,他便开始例行的晚课;一会儿,即进入人我俱忘的境界;一层似有若无的气质包围在他的体外两尺,轻轻旋转。 次日傍晚,他到了西安城。 西安,原为长安,是我国五大古都之一,周、秦、西汉、隋、唐各代,均曾建都于此,工商兴盛,交通发达。 附近古迹甚多,仍可供人凭吊。 清华在旅店中向店伙探问一番以后,才知道阿房宫旧址是在城西,骊山却座落在城东;要到骊山烽火楼赴约,已经走过了头。 同时,他又感到非常奇怪!刘耀武亲口的约会是在骊山烽火按旧址;吕梁传来的消息,是在骊山阿房宫故地。 既然骊山和阿房宫不相干,吕梁为什么要拉在一块呢? 按照定例来说,刘耀武亲口说的是对的,吕梁可能听错了。 可是,吕梁是红星教中的香主,内情一定知道得很多;自他改邪归正以后,已经表现得很好!对这种约会的地点,绝不会经易弄错的。 所以,清华在晚饭之后,曾经在房中推猜了许久,仍未得出合理的结论;只得放弃推测,意欲进行晚课。一墓地里,一个灵感掠过他的心头,使他低声自语道:“有此可能!正好先探个明白。” 于是,他熄灯穿窗而出;身似一缕轻烟,越房向城西疾奔驰去。 三更初响,阿房宫旧址上出现一个踏月凭吊的旅客。 只见他时而昂首,时而俯吟,负手踽踽,行止不定;好像对这久经传闻的前朝古迹别有怀抱。 即缅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盛况;又慨叹独夫无道,害民伤国太甚! 他在旧址上静游一会,忽似鬼魅飘风,眨眼便消失在右侧不远的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