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第3/8页)
个哈哈。 “你是组织部长,再复杂难办的事情,到了老哥你这儿,也一定会有办法。”黄一平道。 “老弟过奖了。这事还真不太容易咧。你看啊,这林松不过是个副处职宣传部长,又是于树奎的心腹,我们若是想在海北动手阻力太大。当然啦,要不是考虑到廖书记与他们的关系,硬动手也不是不行。可是,万一弄不好,于树奎就会强力反弹,也给我们这边造成被动。要么不动,动则必有十成把握才行!”赵瑞星说。 “能不能利用这个报告,干脆顺应于树奎的要求,当真组织人马前去考察,然后在考察结果上做点文章?一个干部考察结果不理想,不也可以动一下?”黄一平问。 “这个我已经考虑过了。一般情况下,凭我多年搞组织工作的经验,想在这方面动点脑筋、做点手脚并不太难。你可能也知道,所谓民主推荐、测评之类,表面看程序规范、结果客观公正,其实完全由我们的人掌控局面。至于那种个别考察谈话,更是背靠背单独进行,最终结果也基本上尽在掌握。再说,就凭他一个宣传部长,不论于树奎多么宠他,也不管他多么善于做人,总归还会有几个对立面嘛。别的不敢吹,我只要在海北呆半天,找一两个人聊聊,马上就能知道哪些人是他的朋友,他的敌人又在哪里。若是想帮他讲话,咱就专门找他的朋友谈,相反,咱就专找他的敌人了解。可是,现在的难处在于,一方面,于树奎知道我是廖书记的人,肯定会加倍警惕,尽量不让我们掌握到真实情况,甚至根本接触不到那些反对派;另一方面,即使我们能够将结果控制成对林松不利,可于树奎仍然不会善罢甘休,一定还会借机攻击廖书记,说我们这边打击报复。还有,假如林松考察结果不佳,对他而言,最多只是提拔不成,或者在舆论上臭他一下,却无法将其从于树奎身边剥离,说不定反而会促进他们贴得更紧。因此,从考察上搞垮林松的做法,不是很有把握,也不太可行。”赵瑞星的思维相当严谨、缜密。 黄一平听了,感觉非常有道理,不禁感叹道:“毕竟是阳城政界有名的老组工,考虑确实周到。” 赵瑞星喜欢抽烟,对茶道也颇讲究。黄一平受其感染,聊天时偶尔也点上一枝烟吞云吐雾,并泡上一杯绿茶、普洱之类。 两人对面而坐,不知不觉已喝掉两壶水,还是没有想出一个万全之策。 “唉,算啦,这个先不说它,咱们扯点闲篇,如何?”赵瑞星提议。 “好的,赞同。我喜欢听你说点段子。”黄一平笑道。 黄一平与赵瑞星亲密接触近两个月,已经熟悉对方一个习性——遇事思路受阻,不论事体多大多急,并不着急上火,而是随时岔开主题闲聊,有时甚至还找人喝点小酒打圈牌。事实上,闲扯也好,娱乐也罢,其思维一直未有片刻停歇,而且往往很快就能从某个无关小节上受到启发,获得答案。说到底,此人思维跳跃性大,时有奇思妙想,确非等闲人物。 赵瑞星平时爱阅读,记忆力也好,装了满肚子的故事,也大都与人事有关。 “最近在读一本书,关于历代权术大家的故事,很有意思。一平,正好我想请教一下,你在大学读的是历史,知道历史上有几个著名的权力玩家吗?”赵瑞星拉开架势,看来准备大扯一番了。 “赵部长,你这哪里是讨教,分明是要和我过招历史,那你可就找对对象了。是按朝代罗列,还是以姓名笔划为序?随便!”黄一平笑道。 “这我相信。但是,我让你把数目限定在十个以内,你会选择哪些人?”赵瑞星问。 黄一平略一思索,伸开手指便开始列数:“秦始皇算一个吧,魏王曹cao算一个吧,司马懿算一个吧,唐太宗李世民算一个吧,宋太祖算一个吧,还有——” “停停停!”赵瑞星没等黄一平将另一只手举起,马上打断道:“我就知道你数来数去都是那些帝王,这个落俗套了。我承认,那些帝王如果没有相当的权术,怎么可能打下、坐稳一片江山呢?可是,我从刚刚看的一部书上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历史上真正堪称大权术家者,其实多数是帝王背后的那些智囊,其中包括一些非常不起眼的小人物。” “哦,愿闻其详。”黄一平打趣道。 “姜太公八十遇文王,诸葛亮辅助蜀主,这些知名人物就不说了。你知道秦朝有个赵高吧?”赵瑞星问。 “当然知道。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太监,很著名的乱政宦官哩。”黄一平说。 “狗屁!什么乱政宦官,那是你们搞历史的一帮文人,出于各自的不同心态、动机,事后所下的结论,未必真正符合事实。你看啊,那个奴隶出身的赵高,原本识不了几个大字,只是凭借身处宫廷的便利条件自学成才,受到秦始皇的高度信任。后来,等到始皇帝驾崩了,他出于对大将军蒙恬、蒙毅兄弟的嫉恨,千方百计不让与蒙氏兄弟近亲的公子扶苏继位,而极力扶持另一皇子胡亥。为此,他先后用计降服丞相李斯、废掉公子扶苏、整死大将军蒙恬,如愿将胡亥扶上帝位。对于继位了的胡亥,赵高又想方设法哄其开心,诓其沉浸于娱乐,实际上等于是做了傀儡。你想想,一个身体残疾的太监,居然能将一个国家玩弄于股掌之间,斗败了那么多的文臣武将,该是多么的不简单哪!”赵瑞星感叹。 “也是,还真是你说的这样。”黄一平嘴上应付,心想却在嘀咕:在阳城很多人眼里,你赵某人一个,我黄某人一个,或许就是这样的乱朝宦官哩! “而且,我还发现,所有权术计谋之类,归结到理论上来,都离不开一部兵书——”赵瑞星说到这里,故意卖了个关子。 “孙子兵法!”黄一平道。 “是。别看孙子兵法讲的是带兵打仗那一套,其实却完全是权谋之术,其中很多道理完全适用于做人的工作。乖乖,你看那个赵高在修理扶苏、李斯、蒙氏兄弟那些人时,什么暗渡陈仓、调虎离山、偷梁换柱等等,几乎样样都同三十六计对应得上。”赵瑞星的语速渐渐放慢,这是他若有所思的明显特征。 “不错。据说国外很多知名大学,在开设现代管理课程时,都将孙子兵法列为必修!”黄一平眼睛紧盯赵瑞星,目光充满期待。 “对呀,处理这个林松,我们何不用个调虎离山之计?”赵瑞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